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9)
期刊文章(69)
学位论文(21)
会议论文(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8)
地方文献 (12)
宗教集要 (6)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52)
2013(15)
2010(10)
2009(12)
2008(9)
2007(8)
2004(4)
2001(1)
2000(4)
1996(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
铜川日报(4)
中国经营报(2)
美术报(1)
信息时报(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1)
戏剧之家(1)
文学报(1)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
成人教育(1)
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本色派质疑及辨析:以汤显祖、沈璟为中心
作者:姜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采  文采  本色  本色  本体论  本体论  文采派  文采派  本色派  本色派  汤沈分歧  汤沈分歧 
描述:用这一理论术语时具体所指并不是一样的。大体而言,“本色”涵盖了包括语言、审美风格、音律、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舞台表演等戏曲文学组成元素。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的“本色”论实质上是关于戏曲的本体论,由于戏曲理论批评家对戏曲本体论认识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本色”不尽相同的认识,也导致了“本色”一词的多义性。 文采派和本色派是在这两个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并未出现明确的戏曲派别划分及界定标准。到了近代,人们才开始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关于流派划分的标准,并结合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古人相关的论述,将戏曲划分为不同的派别。目前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对文采派、本色派的定义并不相同,依据的材料也不同。本文第二章通过具体分析他们对这两派界定所依据的材料,从而对这些不同的定义...
罗汝芳的社会思想与实践:以《罗汝芳集》为中心
作者:晏春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芳  罗汝芳  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  孩提之心  孩提之心  同天  同天  乡约  乡约  族会  族会 
描述:、正文。(一)罗汝芳的社会思想理念。提出罗汝芳理想社会的道德源泉是孩提之心这一道德自我;社会关系的规范是孝弟慈;理想社会的模式是仁而万物一体,在该模式中对人的要求是“行仁义”和“同天”,以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二)罗汝芳的囿于一定区域的社会实践。罗汝芳创建理想社会的抱负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积极投身于基层社会建设,讲演乡约、参与族会进行得有声有色。(三)自我践履。罗汝芳理想社会构想的要求不只是针对他人的,更是自己的道德自律。因此,罗汝芳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注重自己体悟修道、厉行博爱、和睦人际关系、竭力做“好人”与“好官”。 三、余论。罗汝芳淡然官位且面对困境时坚守构建理想社会的信仰,始终不放弃远大抱负,也不奢求别人懂得自己。他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尤其在晚年已然是一介平民的情况下仍为他的远大追求竭尽绵薄之力。 四、附录部分。根据耿定向、李贽的评价对罗汝芳的晚年遗行作了探讨,认为罗汝芳在对释道取舍有度的前提下故意与佛老走得很近,缓解“名儒”所肩负的责任压力,因此应对罗汝芳生活态度上的近佛表示谅解,而不能由此否定其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理財思潮探析:以王安石、司馬光為中心
作者:任仁仁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嘉祐  理财思潮  王安石  司马光  天地之产 
描述:的焦點。為富國强兵、擺脱宋廷的内外困局,他们遂针封“理财”問题展阴充分封論,各抒已見。而當畴有關理财問题的奏疏及裱論又以嘉祐、治平年間為多,蔚然而成一時之社會思潮。在此番理财思潮之中,王安石與司馬光的理财方案並不是僅僅针封某些具體理财措施的阐發,而是就“天地之産有常”與否,即天下财富總量是一個定量還是增量造一理念作為基本出發點,建立各自之理财學說體系,從而给此後社舍歷史造程如“熙豐燮法”、“元祐更化”等带來了深刻地影窖。職是之故,本文通遇梳理嘉祐、治平年間的理财思潮,封當畴褚多理财觀點、議論進行分辨、評說,并在還原這一畴期的理财思潮的同時,重點探析、比较王安石與司馬光理财思想之異同。
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作者:毕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范畴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描述:的“理”都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是存在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之理(实然之理),又是存在于人伦世界的主观之理(应然之理)。其中,客观性是显性的,主观性则是隐性的。这一双重性是“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朱陆之间的不同在于,朱熹认为“理”首先是外在于客观世界的,因此朱学有着丰富的宇宙论,并强调对“理”的认知必须经过“格物致知”的学习过程。陆九渊虽然也承认“理”是“充塞宇宙”的客观之理,但更强调“理”是“本心固有”的,无需向外求索,因此不需要宇宙论,“格物致知”也并非获得“理”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朱学有严格的形而上的理论框架,因此“性”是连接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心”的中间范畴,发挥着道德本体的重要作用。而陆学则没有形而上的理论框架,从而也无需以“性”作为中介范畴。代之而为道德本体的,是“本心”。王守仁继承了朱学和陆学的思想资源,延续了元明以来合会朱陆的趋势。王学对理学最重要的发展,是强调了“理”的主观性,削弱了“理”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的双重性矛盾。他认为,“理”是“心”的主观产物。“心”的作用不仅是认知“理”,更重要的是生成“理”。与陆学类似,王学也没有形而上的理论框架,因此也不需要的“性”范畴作为“理”与“心”之间的中介。王学的道德本体是“良知”。王守仁的“知”与朱陆不同。朱陆之“知”是理性之知,因此主张知先行重;而王学之“知”则是本能之知,因而强调知行合一。王守仁否定了道德的知识性,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便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即是“致良知”。总之,理学从南宋后期到明朝中期的发展特点是:“理”的主观性越来越突出,“性”范畴逐渐被淡化,“心”的作用由“知理”演变为“生理”,“知”则由道德认知演变为道德本能。简言之,理学的知识性越来越弱,实践性越来越强。这便使理学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成为可能。
论曾巩的儒学思想和散文创作——以与儒家经典的关系为中心
作者:闫树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  散文  散文 
描述:明儒家经典,论治道必本于正心诚意,论礼乐必本于人之性情,论学必本于务内,论制度必本于三代之法。 在论证过程中,本文首先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入手,以为宋儒(石介、欧阳修、曾巩)回向三代的政治设想和对“道统”的构建,是他们通经学古的深层心理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曾巩儒学思想中两个本质的部分,即“心性论”和“外王论”。所谓“心性论”就是说曾巩沿着思孟以来的思路,将天道的“诚明”延续到人道,进而建立了一个亦能使普通人都能“诚明尽性”的普遍模式。所谓“外王论”就是在“诚明”既成的基础之上,曾巩把《大学》之道发展为“觉民”和“觉斯民”,并以洪范九畴为治国根本大法,以期望“外王”领域的实现。 其次,本文注重具体的文本分析,微观地考察了曾巩散文援引经典之文和敷衍经典之意而成文的特色,认为曾巩是一个“文道合一”的古文作家,并系统地总结出曾巩散文“纡徐曲折,说尽事理”皆依法于经典的特点。最后,又从模拟经典口吻的角度解析了曾巩散文风格由雄肆到温雅的转变。
身本与情本--以问题为中心的王艮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余红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本  情本  百姓日用   
描述:在世生活的人间关怀传统,以及在理学内部的相关争议问题,并对陆王学说中的“心”以及“心即理”命题按王艮的理解做出解说;第二章的内容,是对王艮、罗汝芳“以一身体万物”、“身心宇宙浑融贯通”等思想做出分析解说。指出儒家的万物一体是爱有差等的“有我”(非“无我”)之一体。第三章的内容,是从五个方面对王艮罗汝芳的“身本”思想进行解释评述,它们是:1. 以身作则、能己复礼的个体修身为本; 2. 身体力行、快活受用为本;3. 安身保身、知觉情识为本;4. 无心忘身的自然德性为本;5. 代代永续的至尊人身为本。第四章的内容,是论述寻常人情的本体地位,指出在王艮罗汝芳的思想中,寻常人情不是仅仅作为“成圣”的精神修炼的手段才成立的,它本身就是我们根本的生活方式和终极意义之一,是德性的美好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论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君臣关系——以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为中心
作者:孙大川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君道  君道  臣道  臣道  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 
描述:所谓君主。君臣关系是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中的主要问题。他们是历朝历代不可或缺的两个主要团体,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君臣关系,乃至他们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都会成为后人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话题。 那么,“君”应该如何君,“臣”又该怎样臣,二者之间的相处之道又是什么?总体上说君主上要治国安邦、下要修身养性、勤政爱民,从而顺应历史潮流,社会也在安稳中得到和平发展。类如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是君主开明政治的产物。但诺大的国家,依靠君主一人之力毕竟有限,他们还需要出色的臣子协助他们治理国家,对于臣子,忠君爱民、任用贤能是其义务,也是其责任。 君臣关系是本文中我们讨论的重点问题。我们主要以历史上和谐的君臣关系为例,比如北宋的宋神宗与王安石,他们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具代表性的一对君臣,二人因思想、目标几乎一致,从而携手开始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大变法运动,从前期亲密无间至逐渐动摇到最后分道扬镳的过程,去探索君臣关系的演变,继而探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士大夫群体对于君臣关系的清楚认识,通过对比历史中不同的君臣关系,说明君与臣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深刻分析君臣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证明在君主专制社会,皇权虽高于一切,但只要君主实行开明政治,和谐的君臣关系是可以出现的。
王荆公中晚年的心灵世界─以其诗为讨论中心
作者:石佩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心灵世界  中晚年  王荆公  王安石 
描述:靈世界”的用意即在此。本研究想討論的是荊公心靈深處的思想、情感,以分析荊公詩作的方式,並結合其生平、時代背景,將荊公心靈的精微處顯現出來。
本研究的重點不討論荊公一生之功過是非。企圖由「荊公詩」為出發點,輔以考察荊公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而從詩論人,由詩論詩。由荊公詩歌的師學對象、意象、語言等幾個方向討論,經歷政局的紛擾,豐富的社會歷練,個性與想法或許出現轉移,藉由這些討論方式得出荊公的心靈面向,企圖作一個較好的的詮釋。研究重心著重於荊公中晚年時期,先以荊公詩學典範談起,由詩作本身所展現出來的部分,分析荊公的心境,再確立荊公的原始形象。詩人所運用的創作手法,也成了此次研究時所要觀察的重點。
第一章淺論研究方法,並敘述荊公詩目前的研究概況。第二章由荊公生平談起,一共分為三個章節:青少年時期、中壯年時期、老年時期,敘述荊公在三個時期的經歷與背景。時代背景與個人情志有密切的關聯,將論述荊公各時期的表現與特點,尤其著重在中晚年時期的討論。熙寧之後,荊公升至宰相,與神宗共同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推動新政、變法,元豐時期,荊公退隱於鍾山,不問世事,與山林、花草、蟲鳥為伴,在掌權與罷相中間的過程,心理上似乎產生某種變化,於是此章的重點在描述荊公三個階段的背景,有助於後面章節的討論與分析。
第三章討論荊公詩學的對象,討論杜甫、韓愈詩風帶給荊公的影響。北宋詩學上承唐代,因此,荊公詩歌在創作態度及方法上,必然接受部分唐詩的傳承:如杜甫、韓愈。在前人的點撥下,逐漸形成個人的風格。透過此種鏡面的反射,照見個人的長處與短處,進而檢討與改進。
第四章由詩歌的意象談起。談論詩歌的心靈世界,也須由文字的運用進行分析,這是荊公心靈擴展的一部分,取花之意象作為觀察重點,分別由花、梅花、杏花、桃花四方面進行討論,歸納出荊公內心世界的不同樣貌。荊公賦予不同的花不同的意義,同時也體現荊公中晚年時期的心靈,在花意象的使用上,有詩人的深刻寄托。
第五章從語言部分談起,這也是荊公心靈版圖的一部分,以歸納荊公使用語言的模式,並分析此種語言代表著何種心靈訊息。筆者將荊公使用語言的模式,歸納為兩大類,顯示其與世隔絕的苦味,及苦中作樂的趣味。希冀藉由這樣的討論,能見荊公詩較為細緻的一面,心靈訊息總是深藏於文字背後,需要經過拆解方能可得。繼在相關討論之後,希望能將荊公的心靈世界較為完整的呈顯出來,透作詩的創作,寄託一種個人深微的情感。
摸黄蚬 镇明中心实验校区501班小记者 傅涵琪(证号0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初春的一天,我们去摸了黄蚬。 借一个盆,我和姐姐、妈妈等人一同奔向水库的堤坝。堤坝上有许多凹槽,突然,从我眼前闪出一个类似贝壳、小小黄黄的东西,我赶紧把它摸上来。哦,这就是黄蚬呀!大家不约而同挤到我们这一条水槽两侧。只见妈妈一边接着大家递过来的黄蚬,一边用手仔细地在水中摸着。而我被他们挤了出来,只
缺陷让我如此美丽河口区义和中心学校八年级一班李浩正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口晚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小时候,因为这个缺陷,我哭了好多次,每次出去玩,都是哭着回家。在家里,人人都让着我,生怕把我惹哭。这个缺陷就是——— 我长了一脸黑痦! 我常常一个人照着镜子看,越看越觉得这些黑痦难看,刺眼。看久了,一照镜子,就只看见黑痦。我偷偷地用指甲使劲抠,很疼很疼,可一个也没少。为此,我很自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