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5)
报纸(62)
图书(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6)
地方文献 (6)
地方风物 (3)
红色文化 (3)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35)
2012(15)
2011(15)
2008(9)
2006(6)
2004(4)
1997(5)
1996(3)
1994(2)
1984(5)
按来源分组
当代江西(2)
其它(1)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
管理学刊(1)
文艺评论(1)
江西社会科学(1)
现代测绘(1)
今日科苑(1)
现代妇女(1)
市场报(1)
吴敦义博鳌与“李吴会”观察
作者:刘凌彬  来源:九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4年後,吳敦義依循此蕭萬長模式出席博鼇論壇,並與李克強舉“李吳會”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具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意義,有助於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且思 且: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联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作者:宋春悦  来源:中国科技奖励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联通  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国互联网  互联网络  数据通信  工程院院士  网络研究  计算机  网络平台  多业务 
描述:他是我国数据通信发展的奠基人,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络之父"。虽已到古稀之年,身体硬朗的他依然活跃在中国互联网络研究的前沿,为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探路、谋划。
姜洪鲁:悦于目,感于心,敏于
作者:李华斌 朱帅 谢唯立  来源:中国审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最高人民法院  法院工作  法院院长  审判方式改革  音乐评论  美国音乐  司法改革  化解矛盾  副院长  司法工作 
描述:美国音乐杂志专栏作家约翰.琼斯在1994年年终的音乐评论中写道:"NewAge(班得瑞乐队的一首歌名)为现代人创造了一片美丽新世界,引领人们找回生命最原始的感动……"这一段乐评引起了姜洪鲁强烈的共鸣:当忙碌了一天后,在静谧的夜晚听着班得瑞的音乐,就会感觉到,真正的寂静,并非是全然无声的。
踏莎·用晏殊《小径红稀》韵
作者:周亚峰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踏莎  晏殊   
描述:昨夜风绵,后湖绿遍,田田荷叶初相见。柳阴深处荡游船,波光掩映桃花面。水榭回鸥,楼头落燕,静心听取流声转。此时何必问余春,余春恰在邻家院。
李瑞清、陶知书法教育之比较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瑞清    书法教育 
描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身处教育转型期的李瑞清、陶知,大力提倡书法教育,并提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由于二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在书法教育过程中,无论从学科设置到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受众的侧重点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万松秀新考:以《万松舍利塔铭》为中心
作者:刘晓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万松  曹洞宗  金元 
描述:万松秀为金元之际北方佛教著名领袖,属曹洞宗传人。学界对其研究虽然很多,但很少关注记载其生平最原始的资料《万松舍利塔铭》,本文即系在此基础上对金元之际曹洞宗及万松秀生平的再考察。
本色当:一种美学观念的思考:兼评王健武教授美术教育四十年
作者:郭德茂  来源:新疆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本色当  美学观念  十年回顾  质的规定性  兼评  “诗画本一律”  装饰性  《牡丹亭》  教授 
描述:本色当:一种美学观念的思考:兼评王健武教授美术教育四十年
转变发展方式百城调研 常德篇(下) 现代农业助农民增
作者:暂无 来源:经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过去,常德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现在,常德正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怎么转变?常德市市长陈文浩用一句话作了概括,“以现代视野、现代理念和现代方式来谋求转型、推动发展、支撑跨越。” 以农业标准化为突破口 常德把推进现代农业摆在了首要位置。现代农业抓什么?常德的选
想让远红外被子产生效果自己得要“发高烧”才天渐冷,冬被“
作者:暂无 来源:温岭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天冷了,市民正在选购冬被。 本报记者 黄晓慧摄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不少家庭开始“翻箱倒柜”,及早换上适合秋冬的棉被。然而,近日笔者探访市场时发现,如今的“棉被”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棉花做的被子”了,远红被、蚕丝被、美容被……在商场、超市里,各种高档被子为卖高价猛造概念,种种貌似“多
女科学家“步步惊心”南极南京古生物所专家李浩敏揭秘南极科
作者:朱姝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浩敏在南极工作时的照片。 1992年10月底,时年58岁的南京古生物所专家李浩敏踏上了我国第九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征途,成为我国第一位到南极的古植物学家。在那个冰雪世界里,她和众多科研人员度过了三个多月“步步惊心”的日子,并且带回来300多块深入南极各处的化石,为解开南极气候变化之谜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