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刍议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的策略
-
作者:王从强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初中语文教学 调动学生 导入语 吸引学生 王安石 学习新知识 课文导入 孔乙己
-
描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人新课极为重要.教师在一节开始的时候精心设计导人语,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美好气氛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新课导人的有效方法.
-
李浩 师德四维 课比天大
-
作者:钟艺 来源:时代人物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师德 时代人物 大学生 高等教育 四维 高考制度 大学老师 人才培养 中国大学 服务社会
-
描述:的研究,以唐代文学为核心,并逐渐过渡到对唐代文史和园林艺术,进而对整个中国文学进行点面结合的思考。
-
在课堂上播下发现和创新的种子
-
作者:王敏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发现 教师 王安石 课堂 大学生 语文课 两山 鼓励 保护
-
描述:语文课需要发现,需要创新,这就如同王安石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营造的境界。"绿"是学生自身的发现和创新意识,"一水"是教师
-
疼痛的芦苇:读李浩的《课比天大》
-
作者:杜爱民 来源:美文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代“乌托邦”与没有围墙的大学之间,与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现实情况所突显的问题性和问题意识都大异其趣。
-
疼痛的芦苇:卖李浩的《课比天大》
-
作者:杜爱民 来源:美文(上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共同体 芦苇 疼痛 大学使命 “乌托邦” 大学精神 中国语境 学校自治
-
描述:,目前,用下定义的方法无法得到谁都承认的结果,但这并不妨碍围绕着大学所形成的对话交流共同体的生成。也许正因如此,李浩先生才会有对于《课比天大》的言说。
-
我说王安石变法材料题试卷讲评课
-
作者:赵春萍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材料题 材料题 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 高考模拟题 高考模拟题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社会现状 社会现状 政治家 政治家 文学家 文学家
-
描述:这是一道高考模拟题。原题如下: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
-
说“东”道“西”:“汉字构成”复习课实录
-
作者:刘江田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字 形声字 本义 老师 复习课 写作 构成 字典 王安石 引申义
-
描述:师:今天我们复习汉字构成。书上的内容大家都看过了吧?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生:老师,书上说休是人靠一棵树,意思是休息;那么伏是不是人枕着狗一块睡觉?
-
《周礼》“六计”与战国时期的官吏考课制度
-
作者:朱红林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六计” 战国时期 考课制度
-
描述:级各类行政部门。可以说,《周礼》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整套繁复细密的考课体系。
-
《游褒禅山记》课例赏鉴
-
作者:张蕾 耿文举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褒禅山 文言文教学 人生哲理 课例 游记 学生思维 多媒体展示 醉翁亭记 治学
-
描述:写景,可以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借记游之事阐述治学道理和人生哲理。
-
日本曹洞宗精进料理之实态:以其观光资源化动向及其课题为中心
-
作者:王一佼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洞宗 曹洞宗 精进料理 精进料理 宗教 宗教 观光资源化 观光资源化
-
描述:了两国社会构造的差异。本文中,笔者在对于精进料理在中日起源,以及日本曹洞宗精进料理现状作了先行研究之后,运用了社会学中的质性调查法,对日本曹洞宗组织结构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本山、专门僧堂、末寺亲自进行了实地采访,并对其实际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如今,即使是末寺的住持,一生中也只有在修行道场中修行的那一年,保留了精进料理的饮食习惯。也就是说,曹洞宗的精进料理并未在大部分寺院中得到发展,却出现了观光资源化的趋势。精进料理这一充满宗教色彩的饮食习惯,已渐渐消失在僧侣的日常生活中,却又悄悄作为一种观光资源出没于寺院中或寺院门前的街道上。这种变化,究其原因,有行政部门和寺院本身渴求推动经济利益的外因,也有历史发展及社会构造变化的内因。在时代的发展中,如何在作为宗教场所的寺院正常运作这一基础上,既能保护精进料理这一文化资源,同时又能使其观光资源化得以发展,成为一大课题。由于寺院具有其历史特殊性,所以,要发展观光业,理所当然还必须满足如交通是否便捷等地处何地的问题、以及寺院有无其他观光资源、寺院组织结构等其它条件。此外,寺院具有其宗教特殊性,因此,只有在不妨碍僧侣修行的前提下,才能够接纳观光客。遗憾的是,以上诸多条件并不一定能与寺院所在地区的观光战略相一致。然而,笔者认为,既然确实存在期待发展精进料理成为观光资源的寺庙,那么只有在满足上述条件后,才有可能考虑推进精进料理观光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