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23)
报纸(106)
图书(14)
学位论文(12)
会议论文(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07)
地方文献 (123)
非遗保护 (14)
地方风物 (7)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3)
宗教集要 (3)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79)
2010(60)
2007(29)
2006(21)
2003(16)
1999(13)
1993(8)
1988(14)
1984(7)
1980(5)
按来源分组
名作欣赏(5)
戏剧之家(上半月)(3)
艺术教育(3)
船舶设计技术交流(2)
前线(1)
社会科学辑刊(1)
装饰(1)
建材与装饰(1)
今日中国:中文版(1)
中外食品工业(1)
Boundless张达谈中国时装
作者:卢沧海 Wanli  来源:明日风尚(时尚美容)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服装设计  中国时装  中国服装  设计风格  设计师  品牌  年代  艺术  选择  作品 
描述:人卖,也不愁有人买。服装设计?在中国服装生意如此红火的当年,这样新鲜的玩意,一定很新潮,更有点不务正业?然而,种种原因之下,学习服装设计就成为了张达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作文评改之我见
作者:程丹  来源:才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评改  写作  自评自改  引导学生  王安石  曹雪芹  红楼梦  艺术  俄国作家  教师指导 
描述:字成文何其艰辛。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敲一绿,费尽心神,成其伟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成就了《红楼梦》的辉
于赓虞集外诗文辑录
作者:王贺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于赓虞  自我教育  人生  艺术  文学家  柏拉图  中庸之道  中国社会  大学教育 
描述:迎日出①屹立河畔读熟了东方自然的景色——怒云下的石山餍足的微笑在那一道血色的霞彩。
风容
作者:陈元武  来源:作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贵妃醉酒  牡丹亭  梅兰芳  汤显祖  杜丽娘  昆曲  舞台动作  演员  音韵  艺术 
描述:,但他还是演出了衔杯、卧鱼、醉步和扇舞这四个高难度的舞台动作。尤以醉步和扇舞最为优雅飘逸,举手投足之间,那种大气的美已经让舞台冉冉升起
从容自在笔墨间
作者:笑颜  来源:航空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  书帖  化境  成就  作画  名利  王安石  心平气和  最高境界  古诗词 
描述:画的最高层次,讲究个心平气和、浑然天成。细想来,岂止作画如此,车鹏飞的字也是如此。
文艺杂谈两则
作者:刘赋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京剧院  湖北省  舞台  明代戏剧  汤显祖  艺术  关汉卿  四大名旦  演出  王实甫 
描述:傲、谭派艺术的创始人谭鑫培先生铜像目光深邃,矜持地打量着每一个走进剧场的人。观众中,或有超级戏迷粉丝,见了谭老爷子铜像,神情肃穆,恭敬站定,深鞠三躬。
我的大学时代:刘绍荟口述
作者:刘绍荟 黄伟林  来源:广西文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时代  口述  高级知识分子  高级工程师  散文作家  母亲  艺术  家庭 
描述:我的家庭跟艺术是没有关系的。祖父是地主,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搞水利的高级工程师。母亲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后来发现我母亲的家族里出了一个散文作家,叫艾雯,在台湾小有名气,是我母亲的堂姐。可以说在母亲
班级管理之我见
作者:徐海波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工作  学生  王安石  教育教学工作  乐府诗  后进生  艺术  创作过程  班集体 
描述:,我们追求的是人塑造的完美。也许班主任的一句极平常的鼓励,往往会成为一个学生一
基于B/S的临川文化名人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张文华 冯凯 胡春 胡光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特色数据库  B/S  检索系统 
描述:结合基于B/S的临川文化名人数据库的建设实践,对数据库的构建、信息的搜集与组织、系统功能及编程实现、数据库的宣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
作者:张艺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服装造型设计  服装设计  审美意识  人物形象  传统戏曲  观众  审美价值  人物性格  中国戏曲  《牡丹亭》 
描述: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张艺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戏曲服装也经过漫长的岁月成为国之瑰宝,并且大放异彩。这一切都是由于许许多多的服装设计者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注入新的审美意识,使其艺术生命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