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昆曲《牡丹亭》汤显祖故乡首演
-
作者:暂无 来源:哈尔滨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据新华社电 昆曲经典剧目青春版《牡丹亭》27日晚开始,在江西抚州汤显祖大剧院上演,这是新版昆曲《牡丹亭》成剧后第一次来到它的原作者汤显祖的故里演出,也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在全球范围内的第163场演出
-
新版昆曲《牡丹亭》首演汤显祖故里抚州
-
作者:暂无 来源:台州商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新版昆曲《牡丹亭》首演汤显祖故里抚州
新华社南昌12月28日专电 昆曲经典剧目青春版《牡丹亭》27日晚开始,在江西抚州汤显祖大剧院上演,这是新版昆曲《牡丹亭》成剧后第一次来到它的原作者
-
《牡丹亭》与南安胜景
-
作者:赵海远 来源:审计与理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南安 爱情故事 代表作 汤显祖 戏剧家 柳梦梅 杜丽娘
-
描述:《牡丹亭》乃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且不说剧中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与江南才子柳梦梅缠绵悱恻、变幻离奇的爱情故事广为传诵。于大余人言,就连剧中人藉以活动的一些空间场景亦为妇孺皆知;南安府衙、后花园
-
《牡丹亭》取材于佛教名著
-
作者:查德元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名著 佛教 取材 《游园惊梦》 《西厢》 代表作 汤显祖
-
描述: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笔者沿着作者提供的线索,翻阅了唐代高僧道世撰写的《法苑珠林》,果然见其中有两则十分曲折感人的轶闻轶事,将其意译如下:其一,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在任上将夭亡的爱女葬于城北。新任太守张世之的公子子长,年方二十,有一天,子长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美丽少女含羞地对他说:“奴是前任太守之女,因为心相爱慕,特前来就教。”一连数夜,都做同样的梦。后来,甚至在白昼,那少女也出现在子长面前。最后他俩私订终身,结成恩爱夫妻。可是,好景不长,一天,仲文派丫环打扫女儿坟墓时,经过从前小姐的住房,丫环顺便进去张望,偶然间竟发现她那已去世的小姐一只绣花鞋在子长的床底下。她十分吃惊,赶快取走绣花鞋向主人禀报。仲文看后亦觉事有蹊跷,就去拜访世之,把公子子长找出来盘问,秘密就这样拆穿了。但...
-
论汤显祖早期的政治倾向——以《紫箫记》、《紫钗记》为例
-
作者:朱仰东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紫箫记》 《紫箫记》 《紫钗记》 《紫钗记》 政治寓意 政治寓意
-
描述:《紫箫记》与《紫钗记》系汤显祖早年作品,两部剧作的创作经历标志其政治思想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即:从政治批判力度看,由借史隐喻转变到直书批判;从问题的解决方式看,由以暴易暴代替了宗教求索;从理想政治
-
以诠释学视角解读《牡丹亭》不同英译本
-
作者:杜丽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诠释哲学 诠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角 视域融合 牡丹亭 效果历史 翻译研究
-
描述:,及其对翻译研究的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意义,同时结合《牡丹亭》三个英译本,对其文化词语和典故的翻译特色和翻译风格,以及诗歌部分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目的在于利用诠释学视角研究说明由不同译者翻译会
-
面对世界:昆曲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张静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国际学术研讨会 昆曲艺术 戏曲研究 中国艺术 国家大剧院 表演艺术 综述 香港大学 白先勇
-
描述:》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国内外知名戏曲学者及昆曲表导演方面的名家共六十余人受邀参加会议,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新浪网、中华戏曲网以及《明报》、《星岛日报》等十多家媒体的记者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
突破传统 美的融合——芭蕾《牡丹亭》
-
作者:李画 李拜天 刘阳 来源:明日风尚(生活态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融合 服装设计师 昆曲 音乐 郭文景 舞台 芭蕾舞团 白先勇
-
描述:什么样的《牡丹亭》?
-
《浮生六梦》:百感人生尽付昆曲
-
作者:罗屿 来源:新世纪周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杜丽娘 恭王府 江苏省 牡丹亭 红楼梦 演出 汤显祖 寻梦 柳梦梅
-
描述:六出关于梦的名段,好似人生百态,在柔美的昆曲中,与我们不期而遇胡同深处,庭院深深。水榭边,丝竹声声。歌台上,水袖曼舞。将相王侯、才子佳人一个个粉墨登场。这一切都好像梦中的情景。2008年8月底,恭王府戏楼再现梦境,江苏省昆剧院排演的《浮生六梦》
-
趣谈编剧“怪癖”
-
作者:鲁荷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楼板 牡丹亭 创作人员 节拍 佳作 原著 小曲 脱稿 编者
-
描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段出自名剧《牡丹亭》中脍炙人口的名曲,据说是原著汤显祖创作此剧时,一边写一边脚踏楼板,击着节拍而写成的佳作,待至全剧脱稿后,他发现楼板,原来已被踏穿了一个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