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1)
报纸(16)
学位论文(7)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45)
地方文献 (30)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1)
红色文化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5)
2013(9)
2012(11)
2011(14)
2009(12)
2007(19)
2006(22)
1994(12)
1989(9)
1982(7)
按来源分组
中国贸易报(2)
新高考(政史地)(1)
东南快报(1)
书屋(1)
法制与社会(锐视版)(1)
酿酒(1)
政府法制(1)
新食品(1)
今古传奇(文摘版)(1)
中国妇女报(1)
漫话古籍今译-评《周礼今注今译》
作者:王义耀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籍今译  今注今译  《周礼》    全译本  古书  整理古籍  冬官  注疏  考工记 
描述: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必要的事.但是此外我觉得古文今译一事也不可忽略”.对这个重要观点,他论证说:“古书所用文字与文法与现代已相悬殊,将来通用字数限定或则汉字彻底革命时,则古书虽经考证、研究、标点、索隐,仍只能限于少数博识的学
论曾巩前期诗歌创作——论宋调开创之艰难
作者:倪惠颖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前期诗歌  宋调  开创 
描述:本文分析了曾巩前期诗歌的整体风貌和形成原因,同时论述了他对韩愈和李白的学习模仿,在此过程中,曾巩为宋调的开创做出了艰难的努力,他和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一起为宋诗高潮即苏黄时期的到来做了准备,也为宋调的真正成熟做了铺垫。
迟到的成年礼——致儿子,致天下的孩子及父母
作者:王英琦  来源:清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迟到的成年礼——致儿子  致天下的孩子及父母》  王英琦  杂文  中国  当代 
描述:迟到的成年礼——致儿子,致天下的孩子及父母
晏几道政治思想异议——论晏几道与新党的关系
作者:唐红卫  来源:孝感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政治思想  逍遥派 
描述:历来的研究者都根据晏几道的朋友郑侠是变法的坚决反对者,于是认为晏几道在熙宁变法中也站在旧党一边,反对变法.然而仔细分析晏几道的诗文词以及新发现的材料中有关他与新党的不少交往,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晏几道其实是一个看破世事的"忘名之士",他对政治属于比较超脱的逍遥派.
沈璟声律论考辨——论“汤沈之争”
作者:金五德  来源: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沈之争  合律依腔  声律论  王骥德  《中原音韵》  《曲律》  戏曲创作  《琵琶记》  沈璟 
描述:有明一代,沈诘纳陕奂染哂屑蟪傻囊庖澹院笫烙植松钤兜挠跋臁I颦Z力主戏曲的创作及评价均应绳之以“合律依腔”,这既是正确和必要的,却又失于片面性和绝对化。对“汤、沈之争”,不应再纠缠在“派”上,而应客观地评价双方的得失,科学地总结戏曲创作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估量这场论争的影响。
淮海居士未仕心态平议——与后山居士比较
作者:张海鸥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师道  居士  王安石  宋代文人  黄庭坚  元丰  淮海  山居  未仕  苏武 
描述:淮海居士未仕心态平议——与后山居士比较
杜甫不是题画诗的首创者--论题画诗的产生与发展
作者:刘继才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题画诗  产生与发展  杜甫  山水画  咏物诗  发展概况  绘画艺术  胡应麟  题壁诗  唐代 
描述:画诗,并无一篇唐以前的作品。明代胡应麟在《诗
《诗家一指》的产生时代与作者(论《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
作者:张健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者  二十四诗品  诗家一指  虞侍书诗法  司空图  虞集  怀悦 
描述:。本文考察了《诗家一指》的不同版本系统,认为史潜刊《新编名贤诗法》本题名为《虞侍书诗法》的本子更接近原貌,从而根据版本及有关材料认为《诗家一指》包括《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有可能是元代的虞集。
王安石变法散论——与顾全芳同志商榷
作者:林正根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变法散论——与顾全芳同志商榷
赋比兴本义说——论赋体的发展
作者:张志岳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赋比兴  六诗  本义  赋体  诗歌体制  《周礼》  表现方法  《诗大序》  六义  郑玄 
描述:毛传》、《郑笺》和《孔疏》对“诗有六义”的解释,从而把它和《周礼》“六诗”之说说成一致,于实际则不相符合。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