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079)
报纸(628)
学位论文(171)
图书(143)
会议论文(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38)
地方文献 (9)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2)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429)
2011(488)
2008(375)
2005(248)
2001(212)
1997(189)
1993(112)
1990(101)
1974(96)
按来源分组
文学遗产(30)
中华诗词(14)
紫金岁月(5)
青年文学家(5)
天中学刊(4)
南昌高专学报(2)
中国医疗保险(1)
北京纪事(1)
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
妙语应急
作者:周镇宏  来源:南风窗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应急  王安石  思维敏捷  回答  婚礼  识别  提问  巧言善辩  本事  新娘 
描述:妙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采,被后人传为美谈。在社交场合,善于妙语应急,更是难得的本事。就说婚礼晚会吧,对于新郎新娘来说,“介
读《母子诗集》随想
作者:公木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集  天才儿童  黄淮  讲习所  满溢  大诗人  小苗  少年诗  创造情绪  王安石 
描述:《母子诗集》,哦!“母子诗集”,一个多么满溢温情且又实富魅力的构想啊!诗分五辑,抄写得清清楚楚、整整齐齐的稿本,经由黄淮同志送来,要我看看,写几句话。
温公与荆公变法思想之比较
作者:骆啸声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变法思想  圣人  孔子  孟子  尧舜  王安石  盂子  君德  孔孟  治乱 
描述:故又是一位经学家和古文学家,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俩的学问,博大精深,政治思想,各具特色,在中国历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美玉也需精工琢--《豆蔻梢头》编辑手记
作者:李映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梢头  王安石  创作态度  美玉  精工  作品  人物关系  作家  责任编辑  大戏 
描述: 当我读完《豆蔻梢头》的最后一个标点,已是月上中天,然而却毫无困倦之意,就如同喝了一杯甜美浓烈的咖啡,令我兴奋不已。倒在床上,不禁生出一些感想来;一部作品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确是至关重要的。赵赴同志是我省较有成绩的作家之一。他不但善写散文、小说,而且戏写得也好。他的大戏
“怪话”与诗
作者:黄裳  来源:瞭望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诗案”  政治诗  王安石  文字  苏东坡  司马光  苏轼  头皮 
描述:王安石的新法的。他
词海拾贝
作者:孙连仲  来源:宝鸡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天祥  民族英雄  境界  文心雕龙  艺术魅力  欧阳修  王国维  王安石  写作者  水龙吟 
描述:言别》)为例;词中说
改革之本首在人才-中国古代改革经验的一点借鉴
作者:金其桢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经验  王安石  张居正改革  子产  孝文帝  中国古代  鲜卑贵族  曾布  王莽改制  改革支持 
描述:的历史经验教训,改革能否成功,从人才因素这一角度看,主要取决于这样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几方面条件。
也谈读书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人  陶渊明  读书方法  女词人  田园诗人  李清照  王安石  不求甚解  赵明诚  李时珍 
描述:界闻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韩愈与宋代古文运动
作者:陈友德  来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文运动  韩愈  欧阳修  宋代  唐代  深刻影响  王安石  苏轼  儒家道统  发展途径 
描述: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始祖。本文拟从研讨由唐及宋的古文发展途径,论述韩愈的古文传统是宋代古文运动的灵魂,以图阐明韩愈对宋代古文运动的深刻影响。(一)宋代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到了晚唐
《张约墓志铭》的撰文者张掞
作者:韩明祥  来源:文物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墓志铭  熙宁  撰文  颜体  山东  济南  书丹  致仕  王安石  宋墓 
描述:1983年冬,济南南郊张安新村农民在七里山东麓基建工地迁祖墓时,于距地表9米深处发现一座北宋墓,墓主为张约。出土墓志一合,青石质,75厘米见方。志盖呈盝顶式,鸟篆4行,行3字(图一)。志文为颜体楷书,27行,满行27字,为张掞于熙宁四年(1071年)撰文,张求书丹,胡安道篆盖并填讳(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