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82)
报纸(587)
图书(88)
学位论文(85)
会议论文(4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848)
地方文献 (195)
文化溯源 (18)
红色文化 (15)
宗教集要 (5)
非遗保护 (3)
地方风物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254)
2009(221)
2007(193)
2004(119)
2001(92)
1996(88)
1990(60)
1960(6)
1959(3)
195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80)
戏曲研究(78)
戏剧艺术(58)
戏剧文学(39)
文学遗产(22)
文献(21)
语言文学(3)
当代学生(2)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
上海远东出版社(1)
勇破窠臼 力创新说:徐朔方先生与戏曲研究
作者:徐宏图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徐朔方  戏曲研究  金元杂剧  中国戏曲  创新说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  发表论文  五十年代  研究领域 
描述:京参加中国剧协召开的《琵琶记》讨论会,由此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戏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半个世纪以来,徐先生在金元杂剧、明清传奇及南
《才子牡丹亭》对理学贤文的哲学、历史和文学批判
作者:江巨荣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文学批判  理学家  戏曲研究  哲学  汤显祖  爱欲  批评家  历史  王龙溪 
描述:随口吟诵,形诸笔端。另一面又强烈地感到,两位批评家对《牡丹亭》涉及的诸多社会、思想、文化现象,如国家治乱,民族战争,文人
论阮大铖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高建旺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汤显祖  地位与作用  戏曲理论  戏剧史  临川派  创作实践  汤沈之争  李渔  中国古典戏曲 
描述:阮大铖因挂靠阉党,历来为清议所不容。但其剧作《石巢四种》(《牟尼合》、《燕子笺》、《双金榜》、《春灯谜》)在艺术方面的卓荦不凡,也是一个事实。因此,在书写明末清初戏剧发展史时,阮
清前期咏剧诗歌简论
作者:赵山林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前期  诗歌  桃花扇  清代前期  长生殿  孔尚任  汤显祖  明清之际  史可法  戏曲史 
描述:清代咏剧诗歌数量浩繁,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先讨论清前期即顺治、康熙、雍正年间的有关作品。一清前期的咏剧诗歌,常常反映出遗民的故国之
“临川文化”在产业化中繁荣
作者:汤民  来源:江西日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临川文化  文化产业发展  产业化  汤显祖  《临川四梦》  抚州  开发与保护并重  现代文化产业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用人制度改革 
描述:两年前,享有盛誉的“才子之乡”抚州响亮地提出了“创文化名城,建经济强市”的战略决策。由此,博大精深的“临川文化”也在加速推进的文化产业中重放异彩。$$如今,走进这座千年古邑,修缮一新的文昌桥、正在抢修的抚州会馆、刚刚竣工的文昌塔……无不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切的人文关怀。文化与城市
西施难圆黄粱梦
作者:赵洪涛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枕中记》  西施  沈既济  《临川四梦》  聊斋志异  《邯郸梦》  毛泽东  蒲松龄  汤显祖  越国 
描述: 2004年3月14日,中央电视台11套“空中剧院”栏目,播出了京剧《西施》。剧中的西施由李胜素、梅葆玖分别扮演,最后一场的范蠡由张学津扮演,演出阵容不可谓不强。可惜的是,剧中出现了不少语文差错,比如把“复兴越国”错成“富兴越国”,“千古巾帼”错成“千
“成龙快婿”?
作者:耿浩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乘龙快婿  《艺文类聚》  电视剧  汤显祖  蚕丝  独孤  杜甫  女婿  楚国  喜色 
描述: 在电视剧《金蚕丝雨》中,独孤无敌对云飞扬说:“你很快就要成为我的乘龙快婿。”可惜,在字幕上,“乘龙”却被误作“成龙”。
解读人生何其悲!——试论汤显祖《邯郸梦记》的思想意蕴
作者:吴秀华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梦记》  生存方式  功名欲  贪欲  官场 
描述:的人生道路进行了认真思索,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邯郸梦记》是人们考察明代官场和士大夫阶层心灵变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思想蕴含丰富。
秋江雁影临川梦 游子归宗费踅旋(续)——汤显祖家族南迁客
作者:于永旗 李剑军  来源: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悦  汤静  流离伏匿  抚州  苏州 
描述:所(吴越国),国亡遂留钱塘不归"的汤静;作出蠡测:汤静因吴越王钱弘俶惧怕收留江南旧臣而开罪于赵宋,不得不流寓苏州,在嫉恨殷汤家族的樊知古(若水)成为宋朝江南转运使以后,再辗转"流离伏匿"抚州,时值北宋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