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343)
报纸(624)
学位论文(171)
图书(142)
会议论文(4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264)
地方文献 (48)
文化溯源 (4)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3(436)
2011(499)
2010(494)
2009(444)
2006(334)
2004(222)
2002(223)
2001(223)
1993(114)
1986(170)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
抚州师专学报(74)
成才之路(7)
教育艺术(6)
青春岁月(4)
内蒙古电大学刊(2)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中国医疗保险(1)
科学之友(B版)(1)
经济动态(1)
毁誉从来不可听 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
作者:栗文杰  来源:科教文汇·上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描述:在《警世通言》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栗文杰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描述:在<警世通学>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
试论刘大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作者:张海鹏 赵庆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试论刘大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试论李觏诗歌的思想内容
作者:罗春宏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个人情怀  个人情怀  送别诗  送别诗  赠答诗  赠答诗 
描述:李觏的诗充满了他个人情怀的抒写,有对亲情的动人抒写,有对友情的真挚抒写,有对内心寂静愁怀的大胆歌吟。李觏的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情感世界,也是他全部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安石:预防瘟疫有远见/华佗踩药渣成民俗/蒋介石的平常养生
作者:暂无 来源:健康必读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预防  瘟疫  药渣  民俗  蒋介石  养生  苏东坡  食疗 
描述:王安石:预防瘟疫有远见/华佗踩药渣成民俗/蒋介石的平常养生
试论杜丽娘的“至情”形象
作者:陈蓉  来源:大众文艺·浪漫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至情  酷理  追求 
描述:《牡丹亭》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新的女性形象杜丽娘。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为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为恃的实现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井最终冲破封建社会礼教的篱笆。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使“情”得到了升华。
试论元代理学中“太极”之究竟义
作者:暂无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太极  太一   
描述:范畴。
试论陆九渊的儒释道三教会通思想
作者:鲍希福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教合一  道外无事  心即理  发明本心 
描述:"与承续孟子道统的立场上,主张三教会通,吸收佛道的思想,以"道外无事"的本体论、"心即理"的心性观及"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为纲要建立了融通儒释道三教的心学体系,成为儒家主张三教可以合一的第一人.
试论马王堆一号汉墓用鼎制度
作者:张闻捷  来源:文物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王堆一号汉墓  用鼎制  周礼  祭祀仪式  漆画  记载  出土  遣策  九鼎  彩绘陶 
描述: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软侯利仓的夫人辛追之墓“’,墓中出土了记载随葬器物的遣策,为我们了解其用鼎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俞伟超先生即由此推断该墓使用了正鼎九、七三牢和陪鼎三套”’,但并未说明其用途和来历。且细究简文及周礼记载,仍有可商榷之处,试述如下。
试论李绂方志学思想
作者:史五一  来源:广西地方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绂  李绂  清代  清代  方志学  方志学  修志之才  修志之才 
描述:李绂既是修志的实干家,又是方志学理论家,其思想有其独到精辟之处。他提出了“方志乃是史类”、“以诸史为宗”、“籍征考”与“资援据”、“修志之才与修志之志”等观点,对我国传统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