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六书首目的分派和六书首指事的合理性
作者:杨清澄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合理性  教科书  许慎  汉字起源  《周礼》  八卦  郭沫若  文字  “书契”  记数 
描述:六书首目的争论已历时几百年了,可称得起一桩字学陈案。在现在,出版的教科书和专家论著中,这个问题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编著者们对历史上的论争往往各趋一派,各宗一主,令读者无所适从。但是,这个问题是
林毅夫:发展中小银行目的应是“补课”
作者:暂无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毅夫  中国  银行  金融结构  中小型企业  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 
描述:林毅夫:发展中小银行目的应是“补课”
从互文性角度谈异化翻译策略
作者:王巧宁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  互文性  互文能力  《牡丹亭》 
描述:翻译策略的应用选择之中,重点讨论互文性与异化翻译策略固有的紧密联系。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作者将汪榕培的《牡丹亭》英译本作为研究个案,分析了在该译本中译者翻译技巧的具体运用,总结归纳了其翻译策略上
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
作者:吴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唱词  《牡丹亭》唱词  英译  英译  美的再现  美的再现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 
描述:亦可称为曲文),属于诗歌的范畴,极富情趣,是极美的文学语言。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白之教授的《牡丹亭》唱词英译中美的再现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翻译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讨
从互文性理论谈《牡丹亭》中互文符号的翻译
作者:林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互文符号  互文符号  文本  文本 
描述:方法,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碎片拼 接而成,与前文本,互文本以及社会文化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 她的这一观点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这个理论的提出最初是用 来分析文本,目的在于发现文本之间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以《牡丹亭》的两个译本为例
作者:黄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陌生化  陌生化  《牡丹亭》  《牡丹亭》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异国情调  异国情调  异化  异化 
描述: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很多译者注意到了原作者在原作中采用的陌生化手法,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其保留到目的语文本中
试论古典戏剧的功能主义翻译:以《牡丹亭》为例
作者:黄采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  目的论  目的论  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多元化  多元化 
描述:概念取代。其次,作者针对中国古典戏剧在目标文化中表演难、接受难两大特点,提出古典戏剧的翻译应从功能主义出发,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多元化的翻译策略。如有针对个人读者的归化翻译法;有针对学术研究的异化
传统戏剧中文化因素的翻译:以《牡丹亭》英译本为例
作者:杨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  古典戏剧  古典戏剧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是近年来,翻译学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文化层面,关于翻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开始盛行,“文化转向”概念被广泛接受。这一概念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翻译观,引入新的翻译视角,为翻译开辟了新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的发展
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姜琳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牡丹亭  三维转换 
描述:依据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从“三维转换”实践层面对译文的优劣做出评价,自2001创立起被广泛应用于文本翻译。本文试图将该理论运用于戏曲翻译中,通过对伯奇、张光前和汪榕培分别翻译的《牡丹亭》三个英译本
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姜琳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三维转换  《牡丹亭》  英译本 
描述: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英译本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