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罗汝芳的“日用”美学
-
作者:沈玲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汝芳 日用 审美主体 中和
-
描述:一种自然真切的审美形态,人必须忘记物欲与功利,以自然而然的率真态度亲近每日所处的生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审美心境,不虑不思、率性本真,最终才能获得人自身的完善与道的完善,达至中和的最高审美境界。
-
风俗美学:历史文化的民俗还原
-
作者:刘进才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篇历史小说 历史文化 小说作家 王安石 民俗学 民间文学史 历史风貌 袁世凯 还原 小说创作
-
描述:传统文化运动。高有鹏继1990年代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三卷本)之后,现在又推出多卷本描写北宋中后期大改革背景下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小说《清明上河》,经花城出版社出版后,很快产生巨大反响,被称为继姚雪垠、唐浩明、二月河之后我国第三代长篇历史小说作家的优秀代表。应该说,在国内外同类型作家中,高有鹏不无大师气象。这样一位著名的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奇迹。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学养深厚的评论家品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讨论声音,促进中国文学的不断繁荣、进步和健康发展。
-
苏轼“无为”的书法美学观
-
作者:马云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无为” 苏轼 美学观 书法 翰林学士 王安石 州刺史
-
描述:使,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复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
-
从爱情发生模式看杜丽娘之死的文化意蕴
-
作者:杨明贵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爱情发生模式 死亡叙事 精神分析
-
描述: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这种普遍的人性欲望通过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这位娇弱的舞台女性形象,第一次冲决了道德和习俗的禁忌,以空前显豁和明朗的情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
再论《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体现的情理意蕴
-
作者:杨茜 来源:学理论(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情”而死,为“情”重生,通过自己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和大胆地与封建礼教相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元明清爱情剧中矛盾冲突和思想意蕴之演化
-
作者:许金榜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剧 思想意蕴 封建礼教 以情反理 杜丽娘 矛盾冲突 《牡丹亭》 元明清 资本主义萌芽 元杂剧
-
描述:元明清爱情剧中矛盾冲突和思想意蕴之演化许金榜在浩如烟海的元明清戏曲作品中,爱情剧数量最多,成就也最大。对这些作品,人们似乎习惯于用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反封建礼教的斗争来加以评论。而实际上
-
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所涵盖的哲学意蕴
-
作者:赖丽青 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 情 理 理 抗争 抗争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
-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所以位列“中国古典名剧”之尊,不仅在于作品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全新的女性形象,而更重要的是剧作诠释了汤显祖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一种“生而有之”的“情”与明代社会所奉行的“理”之间进行的抗争,从而揭示了生命的本真。剧作蕴含着一种哲理的思辩,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
试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
-
作者:徐新敏 来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性 自然性 社会性 社会性 自况 自况 当代价值 当代价值
-
描述:价值,以期得到更多的审美感受和启示。
-
敏树如相山水禅诗的文化意蕴
-
作者:张嘉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敏树如相 禅诗 山水田园 文化意蕴
-
描述:树还以宗教冥想的方式表现了一种源于时代的人文关怀。
-
《诗经·国风》中“婚恋诗”之周礼意蕴研究
-
作者:于莲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经》 婚恋诗 周礼意蕴
-
描述:风》婚恋诗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诗歌22篇,在梳理古今注疏解说的基础上,进行考辨分析,去伪存真,以求得准确考察诗篇的宗旨,并结合周代礼教的基本精神,来推断《诗经》的编选者编选这些诗歌所蕴含的礼教意识。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首章以《周南·关睢》、《陈风·月出》、《卫风·木瓜》、《邶风·静女》、《郑风·溱洧》、《郑风·蹇裳》、《郑风·将仲子》、《召南·野有死麕》8篇恋情诗为考察论述的对象,认为《国风》中的恋情诗反映出周代社会中的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是相对自由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到礼教的影响,看到人们在追求恋情的和谐,并且表现出在恋爱中以周礼的规范节制情欲的意识,体现出周礼所倡导的中和之美。次章选择《郑风·出其东门》、《王风·大车》、《邶风·绿衣》、《唐风·葛生》为考察对象,这类诗的共同特征是表现出夫妻之间忠贞不渝、生死相依之情,能够给观众们以强烈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宣扬了周代礼教的婚姻观念。三章以《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齐风·鸡鸣》、《郑风·萚兮》、《郑风·风雨》为考察对象,这一类诗歌的共同特征是体现出夫妻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夫唱妇随、情深意切、互敬互爱互警。周代统治者将婚姻看作人伦之始,放在仅次于天地万物的地位。夫妻恩爱感情专一,是家庭和谐的前提,而家庭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这才是周王朝将这类诗歌选入乐歌集中的重要的目的。四章以《邶风·谷风》、《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王风·中谷有蓷》四篇弃妇诗及反映婚姻诉讼内容的《召南·行露》为考察对象,认为这一类诗歌被收入乐歌集中,其目的正在于使其中的始乱终弃者、喜新厌旧者或违背对方意愿强行逼婚者,成为鞭挞的对象,从反面体现出周代礼教欲达到的目的。总之,《国风》形象反映了周代的婚恋生活,虽然少有正面描写礼节仪式、也极少大谈礼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它在叙事抒情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礼教的思想理念,却能给人以心灵的冲击和情感上的熏陶,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影响。而这些都与周代礼教所追求的男女恋爱中的以礼节情,婚姻中的夫妻忠贞专一、互爱互敬、美满和谐,进而维持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目标是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