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226)
报纸(5527)
会议论文(113)
学位论文(66)
图书(3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617)
地方文献 (273)
才乡教育 (34)
宗教集要 (16)
红色文化 (12)
非遗保护 (10)
地方风物 (7)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1(385)
2010(340)
2009(322)
2001(208)
2000(179)
1998(167)
1990(112)
1989(122)
1987(153)
1983(100)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9)
戏剧艺术(11)
中州学刊(8)
美学(5)
艺术教育(3)
中国烹饪(2)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
书海(1)
黄冈师专学报(1)
杜丽娘形象的悲情色彩解析
作者:王小丽  来源:魅力中国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形象  悲剧  原因  意义 
描述:本文主要研究传奇作品《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本文将通过人物形象对比,剧情分析得出杜丽娘人物的悲剧形象然后解析其原因,最后总结出杜丽娘形象的艺术魅力。
美学教授:春晚核心导向应是维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央视春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美学教授:春晚核心导向应是维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央视春
星空巡礼:当代昆坛简述
作者:骆正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牡丹亭  当代  文化艺术遗产  演出  演员  潘金莲  历史积淀  表演  剧目 
描述:仍在不断地散发着幽兰的清香。本文想从当代的角度特别是从振兴昆剧的角度,对昆剧的现状做一简要的评述。
笔墨一二见精神:《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周洁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精神  形象  笔墨 
描述:《答司马谏议书》虽非常简短。却体现了王安石对于事业的坚持、坚守和坚定。千年之后再读这封信,依然能窥见王安石的精神。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
《闹道场》的哲学色彩及其历史延续
作者:林明华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封建统治  统治思想  哲学  《牡丹亭》  白娘子  爱情故事  中国文学研究  李香君  中国古代戏剧 
描述:浓厚的哲学色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拟考察《西厢记》中《闹道场》一折的哲学色彩以及这种哲学色彩在明清五大名
《紫钗记》中李益形象的重塑与至情主题
作者:马芫硕  来源:文学教育(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汤显祖  《霍小玉传》  李益  形象  至情 
描述:《紫钗记》中的李益形象较之《霍小玉传》有很大的不同.李益在汤显祖的笔下,有了由负心到重情、由略显轻薄到饱含风雅、由孱弱士子到扬名塞漠等多方位的蜕变.但是,同时李益身上依然存在踟蹰、软弱、甚至苟且
宏智正觉的禅学思想及其美学意蕴
作者:刘方  来源:自贡师专学报(综合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正觉  海德格尔  禅学思想  默照禅  禅宗美学思想  美学意蕴  般若观照  审美体验  《存在与时间》  曹洞宗 
描述:正觉与当时临济宗的中兴大师大慧宗杲,都在
宏智正觉、“默照禅”与禅宗美学
作者:皮朝纲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默照禅  正觉  般若观照  审美体验  禅宗美学  宇宙人生  生命美学  曹洞宗  般若体验  美学思想 
描述:宏智正觉、“默照禅”与禅宗美学皮朝纲两宋之际,中国禅宗经历着又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几种禅法体系最终形成,杨歧派僧人大意宗杲创立的“看话禅”与曹洞宗僧人宏智正觉倡导的“默照禅”各领风骚,在对抗中发展
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牡丹亭》的翻译
作者:杨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牡丹亭》  期待视野  视阈融合  空白点  审美距离 
描述:开始探讨接受美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结合起来的可行性。他们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视阈融合,“空白点”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来,强调了读者在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参与”和“创造”作用。作为中国古典戏剧中
《牡丹亭》中梦意象的美学分析
作者:姚华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事》  《牡丹事》  梦意象  梦意象  象征意蕴  象征意蕴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  结构功能  结构功能 
描述:"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是汤显祖"因梦成戏"的典范之作,其中的梦意象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梦意象发展史上的巅峰.本文试图运用美学的方法与视角,对<牡丹亭>中的梦意象在文本的主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