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82)
期刊文章(80)
学位论文(7)
会议论文(6)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9)
地方文献 (8)
非遗保护 (4)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28)
2013(8)
2012(15)
2010(15)
2009(27)
2008(18)
1999(3)
1998(2)
1997(2)
199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4)
抚州师专学报(2)
中华医史杂志(1)
宁夏日报(1)
燕赵老年报(1)
今晨6点(1)
豫北新闻(1)
中国社会科学报(1)
民族艺术研究(1)
激光杂志(1)
千古风流数临川:评传奇、张世俊主编的《临川文化史》
作者:白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一些时候。根据目前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期,临川区域就有先民活动。这一地区是中国有名的才子之乡、文化之邦,自古以来“山川融结,舟车云集,控带闽越,襟领江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公元七世纪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云“光照临川之笔”,原指东晋时在临川任过内史的古诗人谢灵运,或指任同一职的古书法家王羲之。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歌的鼻祖,也是临川文化的最早播种者;而王羲之“专心苦练以成名”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成就,更对后世临川士于起着勉励的巨大作用。不知中华大地是否特别钟情于临川?三个世纪后,王勃的话得到了应验。从北宋起,临川文化显彬彬之盛,人才辈出,光照学坛,风流千古(隋唐五代临川没出现什么大人物,但大书法家颜真卿、大诗人戴叔伦、大词人冯延已在此为官做宦)。“北宋词坛的报春花”曼殊及其子晏几道,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时的...
石邮傩班“掌门人”:――记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作者:黄应国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石邮傩班“掌门人”:――记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同宗文化见证 异族艺术的对话:谈《沙恭达》与《牡丹亭》之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  《牡丹亭》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同宗文化见证异族艺术的对话—一读《沙恭达》与《牡丹亭》之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  《沙恭达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
同宗文化见证 异族艺术的对话:谈《沙恭达》与《牡丹亭》之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  《牡丹亭》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市场搏击竞风流——记二六六大队地科公司党支部书记晓华
作者:肖像  来源:核地知与行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司  市场  质物  地区  党支部书记  分配  工作报告  相山  重力测量  铀矿地质 
描述:《江西省相山地区1:5万重力测量工作报告》获部级二等奖。
相山北部陂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作者:章俊 吴仁贵 包蕾 罗一鹏 江林波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断裂构造  接触界面  找矿方向  陂地区 
描述:于斑状花岗岩底板与碎斑熔岩接触界面和斑状花岗岩下界面接触变异部位见矿成果好。
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述论汝芳对汤显祖的影响
作者:罗伽禄 邹自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汝芳是明代著名学者,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曾从学汝芳,两人一生交谊甚深, 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氏思想影响着汤显祖的从政理念及其文学创作。从而造就了一名千百年来受人爱戴的好官
以讲会、乡约治郡:明代大儒汝芳的政治实践与治世理念初探
作者:李丕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有益的思想借鉴。
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以明儒汝芳为例
作者:黄漫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中后期  书院教师  教师角色  儒学平民化 
描述: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叙述了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的发展脉络,并对比了明初和明中后期书院教师在角色扮演上存在的不同,认为由于儒学平民化的纵深发展,使得书院教师在积极思考角色的变化。第三部分介绍了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