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548)
学位论文
(34)
图书
(22)
报纸
(16)
会议论文
(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58)
地方文献
(39)
才乡教育
(33)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
(39)
2012
(44)
2010
(28)
2007
(40)
2006
(32)
1999
(24)
1998
(25)
1992
(16)
1989
(13)
1985
(5)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9)
抚州师专学报
(23)
江西社会科学
(10)
周易研究
(4)
中华戏曲
(3)
学术月刊
(2)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
广东社会科学
(1)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心学
明代
圣贤
古典美学
冯小青
现世生活
陆九渊
易学
伦理精神
三教一致
创造性机制
体用
人文主义
反理学思潮
反理学
周亮工
汤显祖
理学
出版
吴澄
去功利化
现代
六经注我
"临川四梦"
囚犯
禅学
礼记
唐代
牡丹亭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明代心学思潮】搜索到相关结果
633
条
理学和
心学
考辨-兼论确认“气学”
作者:
衷尔钜
来源:
社会科学(兰州)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学
元明时期
中华书局
心学
宋明理学
史籍
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
圣人
气学
描述:
然.
吕祖谦思想的
心学
倾向
作者:
王凤贤
来源:
学术月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祖谦
心学
哲学思想
学术倾向
陆九渊
天理
学术思想
易说
伦理思想
道德意识
描述:
关于吕祖谦的学术倾向,过去都认为他基本属于程朱理学,只是受到
心学
的某些影响而已。笔者认为,
心学
思想贯穿在吕祖谦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以及史学、教育学等各个方面。本文拟就其哲学和伦理思想中
试论王阳明
心学
的圣凡平等观
作者:
刘宗贤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陆九渊
“理”
圣人之道
圣人观
人之心
心学
“心”
“致良知”
心即理
描述:
试论王阳明
心学
的圣凡平等观
从陆九渊到王守仁--论“
心学
”的彻底确立
作者:
赵士林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太极
王守仁
圣人
无极
宇宙
心学
心即理
陆王
理论形态
描述:
下“
心学
”从陆九渊到王守仁臻于成熟、彻底确立的内在思想脉络。
陆氏
心学
之学统考辨
作者:
郝明工
来源:
新东方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朱子理学
学统
陆氏
经学史
程朱理学
《太极图说》
和而不同
《宋元学案》
描述:
陆氏
心学
之学统考辨
王守仁“
心学
”体系的内部结构
作者:
刘建国
来源:
长白学刊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守仁
心学
“心”
《传习录》
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内部结构
“理”
“知行合一”
自然界
描述:
这个“
心学
”体系,不仅在我国
明代
曾一度占统治地位,对近现代哲学有深远影响;而且东跨白山、黄海传入朝鲜、日本,形成盛行一时的国外阳明学派.本文试图对其“
心学
”体系的结构作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同志们
近代中国
心学
不同于古代和西方的超越与创新
作者:
魏义霞
赫鸿雁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近代中国
近代思想
权力意志
中国近代哲学
心学
唯意志论
梁启超
陆九渊
佛学
叔本华
描述:
近代中国
心学
不同于古代和西方的超越与创新
陆九渊“
心学
”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命运
作者:
顾春
来源:
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教育思想
“理”
心即理
天人同一
心性论
“完人”
教育本体论
教育方法
心学
描述:
陆九渊“
心学
”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命运顾春全祖望在《象山学案》中说:“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玉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列其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也最广。”陆九渊于南宋之林立学派中
“自出精神与他批判”:陆九渊
心学
文论评议
作者:
王以宪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理会本心
心学
江西诗派
主体精神
程朱理学
主观唯心主义
批判
个性精神
哲学体系
描述:
世文学评论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陆九渊
心学
诠释学思想辨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诠释方法
陆九渊
学思
心学
“六经注我”
“格物”
学术理路
相统一
描述:
陆九渊倡导的“六经注我”不属于文本诠释方法,而是一种为学的路径。陆九渊对“读书”、“格物”、“穷理”、“道德本心”诸问题的分析,透显了他力图使“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统一的学术理路,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