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金石书派的理论与风格特色
-
作者:谢建华 来源:书画艺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石书派 风格特色 清末民初 艺术教育 高等学校 专门人才 书法创作 辛亥革命 李瑞清 金石学 书法史 近现代 碑学
-
描述:金石书派”。金石书派与清代“碑学”的关系清代“碑学”究其本源应为“北朝碑版楷法”。清乾隆、嘉庆年间出土的大量金石故物拓本,使得我国金石学不仅在古代文字书体的整理、考释和分类上成绩斐然,而且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不少人由考据进而用金石的笔法入书,从而拓展了
-
平正温雅:曾巩散文风格论
-
作者:喻进芳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散文风格 散文风格 平正温雅 平正温雅 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 道德涵养 道德涵养
-
描述:因此只有将其文学创作的理念置于全部人生思考的背景中去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其文章风格。曾巩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对儒学作出了合于自己人生态势的解读,也就是说,他的人生思考和行动轨迹基本对应着他对儒学的思考
-
《牡丹亭》中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及“至情”理论
-
作者:丁婉 来源:华章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至情”理论 “至情”理论
-
描述:人间、梦境相通,生、死相通,体现了他的"至情"理论,"情"与"理"的斗争,正是作者向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挑战的表现。
-
“中国风格”应是一种自然流露
-
作者:战国栋 来源:美术观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作品.写实风格的作品能够以最直观的视觉语言反映社会的变迁,进而进入精神交流的层面.
-
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
-
作者:张艺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服装造型设计 服装设计 审美意识 人物形象 传统戏曲 观众 审美价值 人物性格 中国戏曲 《牡丹亭》
-
描述: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张艺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戏曲服装也经过漫长的岁月成为国之瑰宝,并且大放异彩。这一切都是由于许许多多的服装设计者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注入新的审美意识,使其艺术生命充满活力
-
明代的翻案剧及其审美风尚述论
-
作者:王良成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案剧 审美风尚 《焚香记》 《紫钗记》
-
描述:继《西厢记》、《琵琶记》之后,明代也产生了《焚香记》与《紫钗记》等著名翻案剧。与《西厢记》、《琵琶记》言情、教化等主旨不同,明代翻案剧的发生、发展则与参与者对戏剧这种文体的审美期待息息相关
-
《牡丹亭》情梦相映的审美诉求
-
作者:刘云霞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 梦 相映 审美诉求 生命感悟
-
描述:,形成作者特有的审美诉求,表现作者特有的生命感悟意蕴。[著者文摘]
-
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
-
作者:王煦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美学 心学美学 直觉体验 直觉体验 当即显现 当即显现 内在超越 内在超越
-
描述:在象山处,美的本体即本心,本心的显现就是美;审美乃对本心之美的体认,本心之美就在体验中澄湛,并将一切皆在人生活动中"落座",以人生境界为指归。其理论旨意和最高理想追求,即引人进入"自在自得"与天地
-
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
作者:修海林 李吉提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欣赏 中国 高等学校 教材 音乐史 中国 高等学校 教材
-
描述: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
“最丑雕塑”评选本应是一次审美教育
-
作者:刘昌海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最丑雕塑”评选本应是一次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