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771)
报纸(984)
图书(181)
学位论文(173)
会议论文(4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931)
地方文献 (171)
宗教集要 (12)
地方风物 (9)
非遗保护 (9)
红色文化 (7)
文化溯源 (6)
才乡教育 (5)
按年份分组
2011(581)
2009(497)
2005(273)
2002(253)
1997(217)
1996(239)
1994(228)
1993(121)
1987(145)
1979(40)
按来源分组
中文自修(17)
博览群书(13)
佛教文化(8)
辽宁大学出版社(2)
中华书局(2)
中国医疗保险(2)
新语文学习(高中)(1)
今日中国出版社(1)
山西教育(初中版)(1)
统计教育(1)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两者的不同
作者:梁长英  来源:现代交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策略  步骤  地位与权限  与同僚关系  信念和毅力 
描述:的评价。
《改革大佬王安石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出版参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 一句话点评:没有无缘无故的“骂”,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赞”,对于这位史上最受争议的改革者,千年之后的我们应该如何解读? 《日本的逻辑》 [日]加藤嘉一/著 定价:30.00元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年11月 从战后到灾后,日本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发生丝毫变化。站在历史的拐点,日本人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家园,支撑什么样的发展,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他们在世界上的位置在哪里,在发展中的灵魂又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日本人的改革事业来说,时间表至少提前了10年。
王安石为何救苏轼
作者:朱国勇  来源:民间故事选刊秘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的书房,足见两人交情匪浅。区区两句诗,你就翻脸不认人了!王安石年长苏轼十来岁,你完全可以把苏轼叫过来,给他解释一下这两句诗,我想,同学同样会惭愧不已。苏轼当时是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正部级
王安石还不完风流债
作者:暂无 来源:新商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文/丁锐 在某些热衷于搞权色交易的官员看来,北宋宰相王安石是个另类:不仅家中红旗不倒,外面也从未彩旗飘飘。到头来还是夫人过意不去,亲自张罗为他纳了位美貌小妾。而王安石对夫人的“高风亮节
“拗相公”王安石
作者:暂无 来源:蚌埠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警世通言》,收录了有关王安石的两篇小说:《王安石学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前者,大概意在表明王安石的诗名才学不亚于苏轼;后者,则是写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的。王安石告老还乡,沿途所见所闻,均是
不爱洗澡的王安石
作者:暂无 来源:东方早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章原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改革家”的王安石是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常说“盖棺定论”,但王安石生前身后都争议不断。如他去世之后,曾一度被配
王安石生活不修边幅
作者:暂无 来源:赣西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为人特别有意思。除了推测,即便是他最凶狠的敌人,也很难在私生活上找到可以攻击他的破绽。 王安石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生活上的极度不修边幅。 据说,他长时间地不换洗衣服
王安石”安家中洲公园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昨日上午,在临川区上顿渡镇新建成的中洲公园,不少市民兴致勃勃地瞻仰王安石塑像。 据了解,为了弘扬临川文化,临川区委、区政府在建造中洲公园时,将名人文化与当地景观有机结合,营造出富有文化氛围
伤仲永 ● 王安石
作者:暂无 来源:陇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
王安石为何拒绝坐轿子
作者:暂无 来源:漯河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轿子古称肩舆,这种用人来抬人的交通工具,在《史记·夏本纪》中已有记载。但在远古,轿子只是非常有身份的人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偶一用之。汉唐之际轿子仍不常见,我们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即使是高官贵族也还是骑马或乘坐马车。到宋代轿子就相当普及了,当官的通常都坐它。轿子的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无论是谁有钱都可以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