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和谐应是语文教学根本的价值追求
-
作者:张云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 价值追求 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 设计思路 和谐 勇于创新 人文精神 完全正
-
描述: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以至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
-
“三情共鸣”,应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
-
作者:周玉娥 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 “三情 ”共鸣 文化传承
-
描述:针对课堂教学偏重感性、愉快、热闹的倾向,笔者提出“三情”共鸣的主张。作品情、老师情、学生情——“三情”共鸣,应该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有课堂结构优化的基础。“三情”共鸣,有利于
-
她追求的是真善美的艺术-记抚州采茶戏著名演员易兰英
-
作者:方家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她追求的是真善美的艺术-记抚州采茶戏著名演员易兰英
-
一戏多格:试论昆曲《牡丹亭》导演的美学追求
-
作者:郑少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导演 美学追求
-
描述:度,紧紧围绕昆曲《牡丹亭》,来探寻戏曲导演的美学追求,试图给未来戏曲导演的创作一些启示。
-
从自我的无视到八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
作者:陈心哲 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梦境 梦境 人性 人性
-
描述:《西厢记》和《牡丹亭》各有一出关于梦境的描写,《西厢记》之草桥惊梦更多揭示的是人们对于自我的一种无视与无奈,而《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则更多揭示了人们对于人性解放的追求与梦想。
-
王仁杰:坚守传统文化 追求戏曲本体
-
作者:高志娟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戏曲创作 梨园戏 本体 中国戏曲 改革创新 地方戏剧 心理人格 传承保护 牡丹亭
-
描述:子》,昆曲《琵琶行》、《牡丹亭》、《西厢
-
从自我的无视到人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
作者:李晓琳 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梦境 人性
-
描述:从自我的无视到人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
有意求新,无形规范:谈计镇华表演艺术的追求
-
作者:沈斌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演艺术 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 表现手段 莎士比亚悲剧 塑造人物 重人物 《牡丹亭》 观察生活 艺术生涯
-
描述:业地投入,孜孜不倦
-
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论黛玉形象的文化情结
-
作者:刘相雨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红楼梦》 宝玉 情不情 宝黛爱情 《牡丹亭》 《西厢记》 《三国演义》 大观园 《悲剧心理学》
-
描述: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论黛玉形象的文化情结刘相雨《红楼梦》一问世,林黛玉就成为读者们关注、评论的焦点,她那凄凉的身世、绝世的才华、孤傲的人格、悲惨的命运,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扉。林黛玉
-
“一个也不能少”成马头山中学追求目标
-
作者:陈光平 俞盛荣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作为追求的目标,紧紧抓住“两基”攻坚的机遇,以深厚的感情、高度的责任心和最大的决心,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普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