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84)
期刊文章(1382)
学位论文(19)
图书(19)
会议论文(1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79)
地方文献 (101)
宗教集要 (10)
地方风物 (10)
非遗保护 (7)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5)
文化溯源 (3)
按年份分组
2014(282)
2013(111)
2012(138)
2011(199)
2010(741)
2007(85)
2006(59)
2003(47)
1997(47)
1993(28)
按来源分组
解放军报(9)
东方早报(7)
收藏(拍卖)(5)
收藏.拍卖(4)
读书(4)
江南时报(4)
人民政协报(2)
国土绿化杂志(1)
旅游教育出版社(1)
书与人(1)
周礼兴衰影响下情爱婚恋的多重变奏:《诗经·国风》的婚恋诗
作者:张进科  来源:诗经研究丛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婚恋诗  爱情婚姻  周礼  诗经研究  女子  情爱  国风  诗歌  精神取向  礼乐文化 
描述:《诗经》中的《国风》大部分是来自民间的吟唱,它们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成为那个遥远的时代先民们心灵倾诉和苦乐表白的载体。在《国风》160首诗歌中,爱情婚姻诗占了绝大多数篇幅,不同地域的民间歌手在对爱情婚姻的低吟高唱中,体现出了彼此不同的精神取向和文化风貌:一是在周礼风范影响下的含蓄表
“杖策窥园曰数巡”: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两首诗
作者:闻众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董仲舒  司马光  王安石  官僚地主  儒术独尊  统治地位  北宋  春秋  汉朝  书堂 
描述:家始消伏。司马光在这里对董仲舒着实吹捧了一番,说董仲舒关在家里面壁穷经,用孔孟“圣言”塞饱了肚子,结果“发策登汉庭”,就使得百家消匿,儒术独尊,占据了统治地位。
民不加赋,国用能不能饶?:从王安石变法改革的制度瓶颈
作者:张剑锋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制度瓶颈  改革  经济思想  创造行为  社会财富  反对派 
描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经济思想.也是他与反对派大臣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王安石认为社会财富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数.而是可以通过价值创造行为来不断增加的。
名著导读应是系统性导读: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例名著导读方法
作者:崔娟梅  来源: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系统性  要读  会读  美读  思考  《朝花夕拾》    方法 
描述:新课程改革中,"名著导读"被列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然而这项内容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导读效果却是不尽人意。文章主要论述教师对学生的名著导读应该有方法,成系统性,即从"要读名著"、"会读名著"、"美读名著"、"思考名著"四个方面进行引导。
晏欧源南唐俊深各不同--以两首采莲词为例晏欧异同
作者:李光翠 唐红卫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描述:作为北宋前期江西的著名的政治家、文坛领袖,晏殊和欧阳修的词均深受南唐冯延巳词的影响,颇具士大夫的情韵,导致有江西词派的说法。不过,晏殊的词更加俊美明丽,欧阳修的词更加深致沉着。
传承文脉 魔幻现实:从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到魔幻
作者:刘江元  来源:小说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粱梦  历史文脉  舞台剧  枕中记  传奇小说  故事情节  唐代  神仙道化剧  人物形象  汤显祖 
描述:余字的
松、军:孪生兄弟终圆大学梦
作者:暂无 来源:张家港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新闻回放: 2005年,高考结束,当时住在本市东沙的孪生兄弟松总分590分、军602分,双双取得优异成绩。曙光初现,命运似乎出现转机,然而在短暂的欢喜后,他们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现实
松哲文力作品音乐会上演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23日讯(记者李景滨)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72周年暨庆贺省歌舞剧院建院60周年,松哲、文力交响作品音乐会23日晚在省歌舞剧院上演。 松哲是我省德艺双馨的作曲家,多年来创作了
周总理总参谋长接见天明朱京蓉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大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周总理总参谋长接见天明朱京蓉
《醒世姻缘传》注辨疑 --与肃秋先生商榷
作者:宋立堂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肃秋先生校注的<醒世姻缘传>是个较好的本子,但其中亦有不足之处,有些条目注释有误或不够确切,有些地方词语本应作注而未加注释.因此,有必要对黄先生所作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够确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