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西周中央官制的几个问题
-
作者:张景贤 来源:历史教学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公 西周金文 太师 周礼 周公旦 郭沫若 中央官 职官 太保 召公
-
描述:注:“三吏,三公也。”《周礼》多处职文说到周有“三公”。《逸
-
试论西周农业生产者的奴隶身份
-
作者:梁敢雄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周封建论 农业生产 奴隶 诗经 主人 身份 史料 周礼 耕作 毛传
-
描述:者的身份应为奴隶,而不是农奴。本文试析之。一、农人的服装来源于主人的供给。《七月》篇中两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但对于“授衣”的对象,诗未言明。《毛传》、《郑笺》亦均无训释。《毛传》仅含糊而言:“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有些同志据此把“九月授衣”说成是农妇八月织成衣服。“九月里把做成的衣裳授给主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授衣的对象只能是农人。第一,从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交付物品的称谓有严格区別的社会习惯来看。由于西
-
方相氏面具考
-
作者:顾朴光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铜面具 假面 原始社会末期 黄金 商周时期 原始部落 图腾 周礼 黄帝 古代文献
-
描述: 在中国古代面具中,最脍炙人口,亦最扑朔迷离的,莫过于“黄金四目”的方相氏面具了。虽然自《周礼》开始,历代文献对于方相氏面具的记载不绝如缕,但迄今为止,不仅考古学家没有发现一面“黄金四目”的方相氏
-
释“昔”“腊”
-
作者:何金松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说文 段玉裁 引申义 本义 卜辞 古文字学 甲金文 洪水 造字 周礼
-
描述::“谓人(?)也,象形。”注“日以晞之”云。“昨之残肉,今日晞之,故从日。”注“与俎同意”云:“俎从半肉,且荐之。昔从残肉,日晞之。其作字之诣同也,故曰同意。”“昔”为“乾肉”说,自许慎始,经《说文》学家发挥,沿袭了一千九百年左右,至今仍被古文字学者奉守。如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云:“(?)甲释昔,可能是象在日光下晒制乾(腊)肉条之状。把一条条肉晒干是要几天时间的,因而殷人卜辞称几天之
-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中国古史上的井田制度
-
作者:赵俪生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井田制度 中国古史 农村公社 土地制度 专制主义 农业劳动者 周礼 剩余劳动 私田
-
描述:以求地中”,然后“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这是第一步。第二
-
“即鹿无虞”解
-
作者:夏来郁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研究 山林 解释者 义通 周易 子机 周礼 困难 君子 指点
-
描述:麓";又释"吝"为"困难".那么"虞"又该作何解释呢?它与"麓"的关系呢?《周礼》载:古时,对山林川泽都设官掌之,分别叫作虞、衡.谓山林川泽有藩界,别其地以限
-
北京图书馆藏善本书叙录(四)
-
作者:李致忠 来源:文献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书馆 礼记正义 杨守敬 绍兴 南宋中叶 杭州地区 浙东 周礼 孔颖达 注疏
-
描述:尚书正义二十卷唐孔颖达撰南宋初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卷七至卷八,卷十九至卷二十配日本影宋抄本) 杨守敬跋。此本匡高21.5厘米,广15.5厘米。每半叶八行,每行十六、十七、十九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此为《尚书》经、注、单疏合刻第一本。但它究竟刻于何时,出自谁手,历来说法是不尽一致的。
-
说文献
-
作者:邵胜定 来源:文献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献 孔子 文物 图书资料 论语 概念 周礼 名词性词组 天府 历史价值
-
描述:文献之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经孔子始用之后,它代表某种名物的概念,已经在汉语里固定下来,两千多年来沿用不变。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应当是什么?长期以来,看法也很一致,古代经籍和现代辞书告诉人们:文献在古代指文章和贤人,现代则指图书和文物。笔者认为,这两种解说都是值得商榷的。兹缕析明辨如下。
-
四方风新义
-
作者:饶宗颐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骨文 新义 卜辞 定点 基本的 东方 说文 立春日 周礼 音律
-
描述:人立于天地之中,对自然界物象的观察,最基本的是方向的辨认。因为空间的区划是人的周遭最重要的定点,《周礼》一书在开端便说:“辨方正位”,“以为民极”,方位的确定是人民活动的指针。人类对于四方
-
《诗经》探赜二题
-
作者:周文麟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左传 诗经 齐桓公 许穆夫人 亡国 诸侯 殷人 作者 齐风 周礼
-
描述:一、殷遗民“哀以思”的亡国之音——《诗·邶风·绿衣》试释汉人说《诗》,力图以儒学为皈依,牵强附会,多不可信。今天有些旧说已被抛弃。有的尚待斟酌。这里试释《邶风·绿衣》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