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056)
报纸(642)
学位论文(163)
图书(142)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29)
地方文献 (4)
文化溯源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365)
2011(495)
2010(482)
2009(433)
1996(219)
1991(89)
1988(124)
1979(37)
1974(96)
195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2)
历史教学(16)
江淮论坛(7)
武汉师院(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中华书局(2)
小学生天地(中年级版)(1)
新语文学习(高中)(1)
今日中国出版社(1)
中国医疗保险(1)
丰时期“东联高丽”战略研究
作者:孙建民 顾宏义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神宗  契丹  《邵氏闻见录》  《宋史》  王安石变法  战略研究  宋徽宗  辽国  司马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描述:丰时期“东联高丽”战略研究孙建民顾宏义为了对抗来自北方的威胁,彻底纾解外患,北宋长期奉行“东联高丽”的战略对策。但其真正全面付诸实施,却是在王安石领导和影响的变法运动期间。可以说,联丽制辽作为
论二程的变革理论和对宁新政的态度
作者:潘富恩 徐余庆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二程  司马光  程颐  变革理论  地主阶级  宁变法  态度  新学  改革 
描述:历史上地主阶级中重视变革的政治思想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就正于学术界。
丰变法经济措施之再评价
作者:胡昭曦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  经济措施  宋神宗  财政收入  积极作用    劳动人民  封建国家  地主阶级 
描述:坚决推行者,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还有变法派其他重要成员,特别是宋神宗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尤为重要.清人杨希闵曾谈到这点:“以
宁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吕惠卿
作者:薛谋崇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惠卿  王安石变法  宁变法  变法派  千秋功罪  反对派  宋神宗  欧阳修  史学家  北宋 
描述:高度的评价,然而吕惠卿的千秋功罪,曾几何人予以公正评说?自宋以后历代评论家,反对变法者自不必说,即是肯定变法者亦以王安石任用章悖、吕惠卿等所谓"小人"为非.明人章衮撰《王文公集序》说:"……所以不惜
从“青苗法”看宁变法的不现实性
作者:王祥春  来源: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社会症结  流通领域  财产分配 
描述:纷争及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但笔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没有针对社会症结去解决基本矛盾,而是在流通领域和财产分配上动脑筋,打乱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汤显祖、?淳序《西湖一集》考
作者:陈大康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汤显祖、?淳序《西湖一集》考
试论丰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力与资金问题
作者:马玉臣  来源:中国农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农田水利建设  劳力  资金 
描述:劳力与资金,是王安石变法中农田水利法着力解决的两个问题。王安石与宋神宗主要通过征调民力、调遣军队与招募饥民等途径来解决劳力问题。而水利建设中的经费问题,则主要以按户等摊派、鼓励富户出资与政府低息
王韶经营河管窥
作者:王晓燕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王韶  河地区 
描述:11世纪中叶王安石的变法为宋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王韶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骨干之一,以他卓越的军事才干开疆辟土、安抚蕃众;以他敏锐的政治见地和军事眼光,兴马政、扩蕃兵、通蕃汉贸易,治理河地区
的教育活动及门下弟子小考
作者:湘子  来源:书法赏评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渔父  李瑞清  教育活动  书法  湖南衡阳  文科大学  三十年  教育主张  张大千  上海 
描述:清末民初与吴昌硕、李瑞清、黄宾虹并称为海上四妖的曾不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书画大师,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作为民初书坛大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往往被他的艺术声明所掩盖。事实上,他赴沪前积极投身于教育
所绘书斋山水释读
作者:刘金库  来源:书画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斋  书法  李瑞清  山水画  用笔  白文  曾氏  下角  书风  朱文 
描述:承碑》《华山碑》《史晨碑》、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尤好《瘗鹤铭》《金刚经》等,尤其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和《张黑女墓志》等碑,以汉隶圆笔为主,沟通南帖北碑,融会方圆,以方入圆,又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