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马思聪冤案平反史料综
作者:暂无 来源:新文化史料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思聪  中央音乐学院  叛国投敌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补发工资  结论意见  公安部  文化部  陈自明  史料 
描述:马思聪冤案平反史料综本刊记者周总理的眷念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为了接洽美国总统首次来华访问,1971年秘密来到北京。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与其会面之余,商谈有关事宜时,曾向
乐钧小说《耳食》发微
作者:邹自振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耳食  小说  宝黛爱情  《聊斋志异》  临川  乾隆盛世  《红楼梦》  将军  书生  石印 
描述:,风雅好士,他被召致幕中,经常和刘嗣绾(芙
古编林百人(十)
作者:伍杰  来源:编辑之友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编辑  书法理论  纪事本末  妇人大全良方  妊娠期  陈自明  笔法  资治通鉴  秘书省  历史上 
描述:编辑很
北京图书馆藏善本书叙(四)
作者:李致忠  来源:文献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书馆  礼记正义  杨守敬  绍兴  南宋中叶  杭州地区  浙东  周礼  孔颖达  注疏 
描述:尚书正义二十卷唐孔颖达撰南宋初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卷七至卷八,卷十九至卷二十配本影宋抄本) 杨守敬跋。此本匡高21.5厘米,广15.5厘米。每半叶八行,每行十六、十七、十九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
黄爵滋系年要
作者:黄细嘉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爵滋  道光帝  林则徐  张际亮  潘德舆  监察御史  龚自珍  第一次鸦片战争  给事中  宜黄县 
描述:黄爵滋系年要
“精品”与“情品”——编剧杂感
作者:杨小泉 杨雅梅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剧作品  汤显祖  剧作家  代表作  《牡丹亭》  《琵琶记》  我国古代  元末明初  情感 
描述:时候的元末明初的戏曲作家高明,也在其代表作《琵琶记》
一部有关南海交通史的资料书--《海
作者:周桓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炳  谢清高  笔受  李兆洛  交通史  纪闻  序文  红毛番  南海 
描述:研究清代南海交通史,《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资料书。相传此书是由谢清高口述而由杨炳南笔受的,流传的版本有《海外番夷》本、《海山仙馆丛书》本、《舟车所至》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和吕调阳、谢云龙的重
《海外读画》之二:狩猎图
作者:林树中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贝壳  读画  铜器纹饰  春秋战国  旧石器时代晚期  《战国策》  石窟壁画  审美观念  《诗经》  《周礼》 
描述:约始于东周,传世极少,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的两贝壳画已成为希世珍品。流入美国的贝壳画所用蛤贝,据地质学研究产自中国东海岸,贝壳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发现于河南洛阳东南的古墓。 “狩猎”是传统绘画中喜爱的题材,奴隶主、封建贵族的狩猎活动屡见于《诗经》、《周礼》、《战国策》等记载,或说是备战的军事操练,或说是王室的一种娱乐运动,也和锻炼体格有关。从春秋战国的铜器纹饰,秦汉直到隋唐的墓室、石窟壁画中多有所表现。 这两幅绘于蛤贝壳内的彩绘,上幅画四马拉的车两辆,车上插有戟,显示了车主贵族或官僚的身份。车主头戴高冠,着长袍,束带,冠饰和春秋战国铜器纹饰人物甚为相似。二侍卫张弓,射向车前车后惊慌逃窜的飞禽、鹿虎等。左侧还画一大树。下幅画马车停伫,马匹仰首呼叱急喘,车主张弓续射,另一个挥手指向飞禽。车前二人似为侍从,正下...
《牡丹亭》传奇现存明清版本叙
作者:郭英德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索书号  中国国家图书馆  省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明万历  汤显祖  刻本  师范大学图书馆  传奇 
描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等书所,参考
专栏 世界是平的,心不应是
作者:暂无 来源:特区教育·中学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 这其实也就是一个阅读经典的话题,对此我深以为然。但这个近乎常识的观点之所以令我格外触动,是因为我最近读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受网络文学的影响,如今的青少年普遍对文学名著兴趣不大,而对魔幻、科幻、侦探类图书“情有独钟”。上海译文出版社曾经推出了一套名著文库系列丛书,包括毛姆的《刀锋》、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德莱塞的《珍妮姑娘》、卡夫卡的《城堡》、柯林斯的《白衣女人》等,但据说销量很不理想。中国古典名著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有报道说,某女士给女儿列了个“暑期名著阅读计划”,没想到却遭到女儿软硬兼施的“抵抗”,一个假期下来,一本《红楼梦》仅仅翻了十页不到一一而许多家长有着相类似的困惑。很多新课标的语文课外读本干脆将国内外的名著缩写,只留下最简单的故事梗概。 这当然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特性有关,想想看,某名人一本正经地考证黛玉葬花是一种行为艺术,某文学博士著书称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而依据是李白这样的诗句:“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更令人惊讶的是作者声称这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文化被剥离成了知识,知识又被剥离成了拿来即用的技术,青少年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这种重术轻学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指望他们潜身名著恐怕并不现实。 但越是这样,我们越得重视经典阅读的价值,重视经典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李泽厚说,人是文化的积淀。一个人倘若没有起码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则会导致灵魂的失重与缺钙,成为所谓的精神侏儒。而我们获得精神营养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通过与那些高贵灵魂的对话,来感知自身与世界。有一本畅销书说世界是平的,但一个人的心灵不应该也是平的,不应该在快餐式的阅读中让心灵逐渐走向扁平化。 如今是一个信息海量的时代,各种读物太多,开卷未必有益,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几年前,有关方面曾经启动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首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评选活动,应该就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该评选活动从全国74家出版机构和社会各界推荐的几百种图书中选出了100种优秀青春读物,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物种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给青年的12封信》、华文出版社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傅雷家书》、湖南科技出版社的《时间简史》(普及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挪威的森林》等经典作品,此外,一些畅销书也大量进入评选榜单,如人民出版社的<做最好的自己》、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王蒙:我的人生哲学》、新华出版社的《细节决定成败》、中华书局的《于丹<论语>心得》、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我的世界我的梦》、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富爸爸·穷爸爸》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亮剑》等。 好的阅读令人受用一生,阅读经典无疑是一个高效率的阅读,给他们指定 “经典”是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所谓经典也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前人视昨犹如后人视今,我的少年时期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等“闲书”是要受骂的,与今天的家长逼着阅读经典的情形恍如隔世。推己及人,以昨视今,对于今天的网络文学以及一些人眼中的“闲书”,我们也没有必要乱棍打死。他们不愿意轻易接受父母指定的“经典”而是坚持自己去选择,难道就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与其慨叹他们“肤浅”不如尝试进入他们的阅读世界,进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真的没有必要处处为“人师”,尤其是包办一切。就以“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首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评选活动为例,从报道中看,它是从全国多家出版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推荐中评选产生,却似乎不见青少年本身的声音。这多少有点奇怪,这道”菜”是端给青少年品尝的,我想他们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应当有更多的“点菜”的权利,否则就是喧宾夺主了。据说这项活动还将继续进行下去,我希望接下来的活动能够更好地突出青少年在这件事情上的”主角“地位,看看他们心目中的阅读排行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