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168)
期刊文章(3582)
图书(148)
学位论文(129)
会议论文(5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653)
地方文献 (195)
宗教集要 (119)
红色文化 (32)
地方风物 (29)
才乡教育 (24)
非遗保护 (21)
文化溯源 (6)
按年份分组
2013(356)
2012(541)
2011(626)
2009(623)
2007(314)
2004(125)
2002(80)
1991(50)
1936(17)
1930(27)
按来源分组
经济日报(32)
解放军报(18)
丽水日报(6)
铁道公报(6)
京九晚报(5)
审计部公报(4)
四川政协报(3)
交通公报(3)
农村展望(1)
学生之友·小学版(1)
盛唐澹诗概论
作者:杨世明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浩然  山水诗  王维  盛唐诗人  河岳英灵集  兴象    胡应  储光羲  张九龄 
描述:薛据“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认为王昌龄也是声峻有风骨的诗人,而另一些诗人则以“兴象”(或“兴”)取胜。如说常建“其旨远,其兴僻”。评慎虚“情幽兴
自选诗
作者:杨炳麟  来源:诗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背叛  精神层面  悲情  黑暗  空间  选诗  放大  心灵  生活 
描述:于这一刻拉紧、绷断 精细的齿轮齿合于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 它的命运被机会改变了 永远休止!成为猝死的符号 是生活让它止步、让它放弃呼吸的自由 悲情揳入一座时钟的心脏 深埋的血案、地理性的巨痛与残障 细节清晰放大:人,无法全能 人类依傍青山绿水栖居 继之被巨石压垮 停下来容易,复活难! 不能被修复,不能重新运转 清理阴影比搬动废墟紧迫 人们要靠双手缝合这座钟记录的裂度 要从精神层面上预知下一个开始 时针、分针、秒针 凝固,像寄人篱下的孤儿 歌 唱 母亲的子宫里,用胎动 惬意地调整着躺姿,靠近 怦然的心动。
:自立自强的家具大王
作者:朱哲  来源:咸宁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朱哲通讯员叮嘱昀琰 7月29日上午8点,走进崇阳县天实木家具有限公司,一排排厂房呈现在记者眼前,60多位工人陆陆续续进入车间,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如果没有县里的扶持政策,我可能现在还
沈阳十大姓:王张李高马
作者:暂无 来源:沈阳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是大家早已烂熟于心的百家姓,但实际上排序并非如此。6月25日,权威部门发布了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王李张赵周吴”成为全国前十大姓氏。那么,与全国姓氏排行榜相比
浅议曾巩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接受
作者:郭思彤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欧阳修     
描述:曾巩是欧阳修最为得意的弟子,他无论在仕途上还是学上都受到了欧阳修的提携。欧阳修在""与"道"两方面对曾巩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巩一方面继承了欧阳修的学术思想,一方面对""、"道"这类传统命题
《徽版画环翠堂园景》考
作者:张国标  来源:美术之友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版画  园景  徽州  汤显祖  园林建筑  民俗风情  中国版画  松萝  郑振铎  休宁 
描述:《徽版画环翠堂园景》考张国标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徽版画环翠堂园景》是一幅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族民间风俗版画图卷。从中可以考察出当时徽州一带地理风貌,尤其是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习俗、风土礼仪
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记北京市商业学校毕业生
作者:史晓鹤 张缨海 金瑞明 郭东臣  来源:职业技术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商业学校  北京市  中专毕业生  中专学校  世界妇女大会  信访工作  综合素质  党务工作者  思想政治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 
描述:无缘。她甚至不知道是怎么离开学校的,她漫
乃宇华希伯世桢能光程振基任嗣达孙瑞璜方根生吴曾愈
作者:暂无 来源:交通公报 年份:192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乃宇华希伯世桢能光程振基任嗣达孙瑞璜方根生吴曾愈
国民政府令(张知本瑞恒徐谟傅秉常吴经熊丁江谢健卫挺生
作者:暂无 来源:考试院公报 年份:193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国民政府令(张知本瑞恒徐谟傅秉常吴经熊丁江谢健卫挺生
《牡丹亭》中的形象分析
作者:杨爱华  来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形象  形象 
描述:是<牡丹亭>中一个贯穿剧本的次要人物,大多数人认识他是从高中语文课<闺塾>开始的.教参将其定位为一个反面形象,但<闺塾>中的不等于<牡丹亭>中的.他是汤显祖着力塑造的一个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