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55)
报纸
(110)
学位论文
(6)
图书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7)
地方文献
(11)
宗教集要
(6)
才乡教育
(6)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
(57)
2013
(19)
2011
(15)
2009
(14)
2007
(8)
2004
(9)
1997
(4)
1992
(1)
1986
(3)
1983
(2)
按来源分组
天天新报
(3)
广东科技报中小学科教周刊
(2)
孔子研究
(2)
呼和浩特晚报
(1)
城市晚报
(1)
测绘工人
(1)
扬州文学
(1)
浙江日报
(1)
乐山史志资料
(1)
解放军报
(1)
相关搜索词
《易解》理学
士大夫
大学出版社
周礼
陆九渊
哲学思想
地理学
区别
音乐史
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
专卖制度
天水市
互赠诗
根本分歧
为学路径
吴澄
国务院
地图绘制思想
戏歌
理财思潮
目录学
章法
嘉祐三年
大夏
嘉事堂连锁药店
土地所有权
嘉祐四年
中国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朱嘉】搜索到相关结果
272
条
白血病女孩期待骨髓移植聿怀女生陈郁
嘉
与胞姐基因配型失败需继
作者:
暂无
来源:
汕头特区晚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李德鹏报道:近两个月以来,聿怀中学高二学生陈郁
嘉
的病情一直牵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心。本报于8月26日和8月31日分别以《同窗情深 义演募捐掀爱心暖流》和《百多学子街头募捐 一周
顾雅明吁14日投票给沙宋 孟昭文敦促亚裔选民支持韦
嘉
莲
作者:
暂无
来源:
侨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顾雅明吁14日投票给沙宋 孟昭文敦促亚裔选民支持韦
嘉
莲
今朝
嘉
话更蒐拾,再续藏书纪事诗——读《黄永年古籍序跋述论集》
作者:
曹旅宁
来源:
书品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永年
述论
序跋
古籍
藏书
国际学术研讨会
纪事
西安碑林
描述:
2007年10月在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业师黄永年先生哲嗣寿成师兄赠我中华书局新版《黄永年古籍序跋述论集》,会后又承寿成师兄美意,得以观赏黄先生藏书的若干种神品,可谓眼福不浅。为此,特撰写本文,以志不忘。
思致融情传好句——以晏殊词为例谈叶
嘉
莹的词学研究
作者:
唐红卫
来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叶
嘉
莹
描述:
有重大创新。
心灵放牧 缅怀舒同将军
朱
善平
作者:
暂无
来源:
抚州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心灵放牧 缅怀舒同将军
朱
善平
历史深处能诗意美:
朱
仙镇的古街名
作者:
刘永涛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名镇
朱
仙镇
诗意美
《太平寰宇记》
街名
文化中心
《宋史》
公元前
描述:
”,每纲有船30只,合计6000只,分别在汴河、蔡河、五丈河承担漕运任务,其中蔡河年漕运量就在60万石以上。
《与
朱
彊村书》作者考辨四
作者:
王培軍
来源:
词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词
作者考辨
前序
判断
王鹏运
别录
第三
老人
衰世
符契
描述:
翔台省,略同于元献。夏六月手《珠玉》一编,字(?)句规,五日而卒业,视元献不失累
追忆青春的军营叙事:与
朱
曼鸢对话录
作者:
徐艺嘉
来源:
神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短篇小说
对话
叙事
军营
青春
追忆
文艺创作
《牡丹亭》
描述:
龙记》等,曾获全军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一等奖等奖项。
陈文蔚、徐元杰和会
朱
陆的倾向
作者:
王伟民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和会
朱
陆
朱子
格物穷理
约礼
陆象山
象山先生
陆学
发明本心
为己之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
描述:
陈文蔚、徐元杰和会
朱
陆的倾向王伟民宋代儒学的发展,出现了
朱
陆学术的分流。这充分暴露出了儒学本身所隐含的矛盾。如:心与理、做人与做圣人、博文与约礼、成己与成物、格物与诚意等矛盾。这些矛盾的双方初看起来
真理与意识:从佛性论争到
朱
陆异同的二种哲学类型
作者:
林镇国
来源: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
心
佛性
唯识
如来藏
慧沼
法宝
朱熹
陆象山
现象学
描述:
世纪以降宋明新儒学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心学与理学的对立发展。此论争的哲学问题首度被法宝和慧沼表述为心与理之同一或差异的问题,也就是後来宋明理学中「心理二分」或「心即理」二种形上学之争的问题。从结论上来说,奘传唯识学(慧沼)和程朱理学主张心理二分,而如来藏思想(法宝)和陆王心学则主张心即理,彼此之间既有历史的连续性,也显示出哲学类型的普遍性。本文结论时,将试图从现象学的视角,特别是从胡赛尔到海德格的发展,重新照明主导千年东亚哲学的二种哲学类型义蕴。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