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
作者:暂无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身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留给后人巨大的想像空间。在我们心目中,王安石是一个很坚决、很有意志力的人,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果敢坚决的大人物,在生活中竟然是一个非常天真的人。为此,他没少
-
译意与译味: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闺塾》
-
作者:李瑞凌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汪榕培 《牡丹亭·闺塾》 《牡丹亭·闺塾》 译意 译意 译味 译味
-
描述:汪榕培在戏剧《牡丹亭·闺塾》的翻译上运用了3种翻译策略:舍意取味、意味兼得和化意入味。译意是基础,在译意和译味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译味是他翻译的主旨和目标取向。在译味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作的表达形式,在忠实原作意味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再创作,表现了原作的神韵。
-
读《少室山房笔丛》札记一则:关于《补江总白猿传》的再思考
-
作者:张庆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补江总白猿传》 编撰意图 反思
-
描述: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以为《补江总白猿传》乃是"唐人以谤欧阳询者",此说影响颇大.本文考察自上古至初唐时期人们的信仰观念,对((补江总白猿传》之编撰意图提出反思.
-
追寻润物无声的语文课堂:读刘绍棠先生《师恩难忘》有感
-
作者:朱先云 来源: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刘绍棠 故事 小学老师 语文教师 无声 乡村 种子 话语 三年级
-
描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思索、在探寻,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翻开飘着墨香的课本,苏教版第九册第一课,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师恩难忘》吸引了我。读罢,深深陶醉其中,陶醉在田老师
-
青春的记忆和怀念:读徐芳诗集《上海:带蓝色光的土地》小记
-
作者:谢冕 来源:星星(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和徐芳相识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女诗人不多,她的写作很出色,引起了我的注意.此后二十余年中,我们只是偶尔见面,但谈诗的时候很少.这次她的新诗集要出版,出版方和她本人都希望我能写几句话.徐芳在给我的信中说起"真可以歌唱"的八十年代,她自言"一直沉迷其中",认为是"进入青春期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
诗歌的芬芳:读徐芳的诗集《上海:带蓝色光的土地》
-
作者:张闳 来源:星星(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在上海写诗",这句短语是一个矛盾修辞.长期以来,这座城市仿佛就是柏拉图笔下"理想国"的实现,总是致力于把跟诗相关的事物排斥在外.极度膨胀的城市,使一切都变得需要精打细算,以维持快速增长所必须的利润,物质挤满了城市空间,精神和情感如同城市绿地一样急剧萎缩.
-
简读《与鸟共翔》:身居山地果园的文人刘绍良
-
作者:谢荣贵 来源:大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人 果园 山地 大理古城
-
描述:2011年8月23日,在文友杨腾霄的邀约下,20多个文友在大理古城的“惠珍园”欢聚一堂,叙友谊,谈文学,好不快哉!
-
“纯情”诗人与“理性”诗人:读叶嘉莹《大晏词的赏析》
-
作者:章淑珍 来源:长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叶嘉莹 理性 晏殊 圆融 李煜 赏析 词作 浣溪沙 成功与失败 观照
-
描述:叶嘉莹先生在《大晏词的赏析》一文中,评说大晏词的伊始,就将大晏定义为一名"理性"的诗人,原因是其圆融平静的风格和他富贵显达的身世。"诗人的性格约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成功的类型;而另一种则是属于
-
开阖承转有度,景情趣理无穷:曾巩《拟岘台记》赏读
-
作者:许醇芳 陈金华 来源:高中生之友(高一高二年级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赏读 曾巩 情趣 《拟岘台记》
-
描述:【作品原文】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日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
-
王安石《字说》研究
-
作者:陈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字說 形義關係 音義關係
-
描述:然的。它最大的缺失在於以会意之法说解绝大部分汉字,特别是在汉字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形聲字;其次在释义中羼杂佛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和政治思想,陷入了主观主义的泥沼,偏离了文字训诂的轨道。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它的一些价值:一、继承许学,对《说文》多有采用;二、据形索义,说字解义间有创獲;三、注重聲训,对音义关系多有揭示;四、介绍了不少名物方面的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