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82)
报纸(58)
学位论文(14)
图书(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19)
地方文献 (39)
才乡教育 (2)
地方风物 (2)
宗教集要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30)
2012(34)
2009(24)
2008(9)
2002(14)
2000(9)
1999(13)
1992(6)
1985(12)
1979(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
书品(2)
语文天地(2)
学习与探索(2)
中学生天地(C版)(1)
语文世界(1)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新闻爱好者(1)
前进论坛(1)
相山大道:攻坚克难确保道路质量安全
作者:暂无 来源:郴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10月14日讯(见习记者 王路莎)相山大道是贯穿我市城区东西方向的一条重要城市新干线,也是我市实施“南延东进”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截至9月30日,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2.04亿元,项目计划2010年竣工。 相山大道由湖南省建工集团相山投资公司采用BT模式投资建设,于今年2月27日开
王益区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作者:陈红娟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交通安全管理  街道办事处  创建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  道路交通事故  安全委员会  行政村  交警部门  社会化  矿务局 
描述:本报讯 王益区委、区政府把创建“平安畅通王益”活动当作政府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来抓。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和提高广大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为载体,以构建和谐王益、平安王益为目标
公共道路应是“福利”而非“压力”
作者:暂无 来源:贵州都市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公共道路应是“福利”而非“压力”
《紫箫记》与汤显祖的戏剧创作道路
作者:段庸生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剧创作  《牡丹亭》  张居正  《紫钗记》  《霍小玉传》  “四梦”  汤显祖戏剧  《南柯梦》  杜丽娘 
描述:《紫箫记》与汤显祖的戏剧创作道路段庸生能够确立汤显祖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自然是“玉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紫萧记》作为汤显租不成熟的戏剧创作,其文学成就远不及“四梦”,加之该剧在创作过程中中道辍笔,故事梗概还未...
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预测
作者:王文杰 黎晓波  来源:交通管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多元分析  张性回归  预测  交通管理  交通事故 
描述:本文应用多元分析方法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了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和建立了回归模型,对可交通事故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做出估计,为交通安全治理提供科学方法。
春日登金山寺
作者:暂无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日登金山寺》  《春日登金山寺》  诗词  诗词  文学  文学  诗集  诗集 
描述:大地添新绿,滔滔江水环。烟迷京口渡,波涌寺金山。两岸开城郭,千峰叠翠鬟。古今多少事,浪迹在人间。
王安石诗文选读
作者: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工人理论小组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七三级工农兵学员注译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文学  文学  中国  中国  南宋  南宋  别集  别集 
描述:王安石诗文选读
从儒士到名士到戏剧家——浅析汤显祖的儒家思想
作者:陈烨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  汤显祖  汤显祖  儒家  儒家  文学  文学 
描述:从最初的一名儒士而后成为名士,最后投身于文学创作中,成为古代中国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骨子里一直承传着传统的儒家思想,而其身份的转变正是源于他思想的变化。
毁誉从来不可听 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
作者:栗文杰  来源:科教文汇·上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描述:在《警世通言》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栗文杰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描述:在<警世通学>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