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试论《牡丹亭》中的“
作者:陈龙  来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柳梦梅  汤显祖  “理”  霍小玉  封建礼教  爱情  青年女子 
描述:,有痛于本词者,愤惋以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偶然在悠杨的笛声中听出了几句《牡丹亭》曲词,竟引起一阵伤心。为什么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对《牡丹亭》如此推崇?那是因为汤显祖不假掩饰地道出了青年
与“天理”
作者:施祖毓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童心说    《中庸》  宋明理学  “中庸”  《牡丹亭》  学术思想  “致中和”  老实疙瘩 
描述:与“天理”
也谈汤显祖的“
作者:龚重谟  来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哲学思想  文论思想  现实生活  临川四梦  思想感情  牡丹亭  伟大思想  规定性  研究者 
描述:氏《青莲阁记》、《调象庵集序》、《耳伯麻姑游诗序》、《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哭娄江女子二首序》、和《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文章中有关对“”的论述,得出了汤氏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
而戏:汤显祖与蒋士铨
作者:上官涛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蒋士铨  以情抗理  以情存理 
描述:汤显祖、蒋士铨同为江西籍的戏曲大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为而戏”。但他们所论之“”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在他们所塑造的女性人物身上分别表现出“以情抗理”及“以情存理”的不同文学创作主张。
难忘同窗
作者:高敏  来源:福建金融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民保险公司  同窗  麒麟山  三明市  少年时代  蹉跎岁月  重温旧梦  王安石  似水流年  蟋蟀 
描述:难忘同窗高敏那是一个下着淅沥细雨的夜晚,读罢书刚入睡.便被一个意外的电话搅醒。这是一位中学时代的挚友打来的,告知次日上午将有十几个高中毕业的同学.在麒麟山脚下相聚,请我务必参加。放罢电话,心情久久
字字句句总关
作者:海湖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人物形象  文学创作  感情因素 
描述:塑造人物,尤其是着力塑造的主人公,总浸透着作者强烈的真情实感。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概莫能外。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高老头》,当写到高老头死时,心里
《汤显祖的与梦》
作者:徐朔方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含糊  感谢  兴奋 
描述:《汤显祖的与梦》
试论汤显祖的“”与“梦”
作者:陈为瑀  来源:安徽新戏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试论汤显祖的“”与“梦”
孙中山先生的松口
作者:房学嘉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县  松口镇  史料  历史研究  谢逸桥  谢良牧  孙中山 
描述:孙中山先生的松口
二苏手足
作者:曹春龙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宋仁宗  欧阳修  文坛盟主  王安石  科举考试  苏洵  北宋时期  翰林院 
描述:北宋时期宋仁宗嘉佑元年(1057),四川眉州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准备让他的两个儿子参加第二年举行的全国科举考试。苏洵和当时的文坛盟主、官居翰林院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