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455)
报纸(1118)
学位论文(175)
图书(173)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798)
地方文献 (64)
红色文化 (53)
地方风物 (23)
宗教集要 (11)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6)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1(595)
2010(546)
2009(483)
2007(404)
1996(229)
1994(209)
1982(78)
1981(63)
1979(36)
按来源分组
语文教学与研究(71)
皖江晚报(8)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安庆晚报(2)
白城日报(2)
中华书局(2)
艺谭(2)
新语文学习(高中)(1)
今日中国出版社(1)
中国医疗保险(1)
暑旱见真情 甘霖化好诗——两首思想境界崇高的宋诗
作者:杨光治  来源:天涯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境界  王安石  我国古代  宋诗  作者  蓬莱  积雪  北宋  曾几  昆仑 
描述:间! 作者王令,又名逢原,是北宋名政治家王安石年青时代的好朋友。他富有诗才,怀抱着治理国家、减轻人民疾苦的良好愿望。但廿八岁便死去。王安石曾写《思王逢原》来悼念他。诗中有句云:“妙质不
野诗情趣录
作者:杨光治  来源:天涯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社会生活  野史  江南  性格  古代诗歌  读者  苏门  无名  文学遗产 
描述:“野诗”,指不能登“大雅之堂”,未收进各种全集、选本之中,而散存于野史、笔记或流传于民间口头的古代诗歌。这是一笔可贵的文学遗产。这些诗有的出自名家之手,有的发自无名人士的心坎.比较真实、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大多数采用俚语来写。充满谐趣,读起来特别隽永有味。笔者对野诗搜集久矣,曾
略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书信特点
作者:徐德志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书信体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  我国古代  应用文  政治改革  斗争精神  后七子 
描述:斥.充满了对保守派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这位政治改革家的坚定意志和毫不动摇的态度.《报刘一丈书》是明代“后七子”之一宗臣的一篇著名的讽世之作.作者以激愤的感情,揭露了明朝嘉靖中
“故有斯人慰寂寥”——《“含川斋”见闻》读后
作者:刘纲纪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斯人  读后  王安石  风标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小说作者  作品  人物性格  爱情  庸陋 
描述: 读完涂怀呈同志的《“含川斋”见闻》,我忽然想起王安石的一首诗: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言理见解新 文短多波澜——谈《读<孟尝君传>》的写作特点
作者:王松涛  来源:党校教学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写作特点  王安石  气势雄浑  严酷现实  读后感  北宋  史记  文字表达  用能 
描述:势雄浑,写得跌宕生姿,曲折有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佳作,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略谈苏轼的创作观
作者:许龙九  来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作观  苏轼  创作实践  王安石  古文运动  作品  北宋中叶  阶级矛盾  陶渊明  儒家 
描述:完善所起的作用,并对他的创作略陈一二管见。
评邵雍的《击壤集》
作者:王士博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  邵雍  社会危机  民族矛盾  北宋时期  道学  政治  官僚地主  地主阶级 
描述:作的理论和实践上反
两相比较 迪启思维
作者:杨金达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维  柳宗元  引导学生  游记散文  潭记  王安石  登记表  褒禅山  石钟山  讲析 
描述:学生
崔白艺术简论
作者:徐建融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黄体  中得心源  院体  艺术成就  苏轼  画法  徐熙  王安石  写生 
描述:体趋亦趋,既不去深入生活、又不敢自出胸臆的画风,陈陈相因,墨守旧规,一种“世俗之气”,令人望而生
西施的魅力与功罪:对读几首咏西施的诗
作者:张仁健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施  特殊类型  王安石  咏史诗  越王勾践  政治后果  后世文人  历史人物  政治斗争  罗隐 
描述:史诗人们垂青的一个。西施,这位在越溪浣纱的美丽、纯洁、天真的村姑,一自被越王勾践作为“美女间谍”送人吴宫,便在国色天姿上抹上了一层洗刷不掉的政治斑痕。历来为数众多的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