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痴情与延宕-从《牡丹亭》《哈姆雷特》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
作者:季雪冰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哈姆雷特 反常举动 经典气质 文化差异 价值选择
-
描述:前人分析《牡丹亭》、《哈姆雷特》,多着眼于纯粹的艺术形象。本文试图在更广阔的文化史视野中对比、分析、解读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哈姆雷特,聚焦并解析他们所表现出的反常举动和经典气质,并尝试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审美差异与价值选择。
-
从《闺塾》看《牡丹亭》配角设置的艺术性
-
作者:郭贵灵 来源:甘肃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闺塾 主仆相
-
描述:牡丹亭》中配角设置的艺术性作一些分析。 一、联系内外场景,创设典型环境 《闺塾》一出讲的是陈最良设馆讲学,杜丽娘在春香的陪伴下前来接受陈腐说教,学馆外是一派大好春光,而陈最良所讲《诗经》篇章中的男女相恋情节引起了丽娘的思春之情。读《关雎》而生伤春之情,进而寻春,以至相思成疾,这在整部传奇剧中是至关紧要的情节契合点。显然,除了学馆外那一派融融春色,丫鬟春香的率性撩拨,为丽娘性格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俗话讲“食色,性也”。
-
券商看盘下一个目标应是1800点
-
作者:暂无 来源:烟台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券商看盘下一个目标应是1800点
-
从明清《牡丹亭》评点看“情”的嬗变
-
作者:李克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戏曲评点 杜丽娘 情
-
描述:“情”的阐发是明清戏曲批评家热衰谈论的重要话题.笔者以明清关于《牡丹亭》的评点为中心,通过考察“情”在明清两代的嬗变,揭示了汤显祖所标举的“情”在明清士人那里经历的三重变奏,而这种变奏既与明清时代思潮的潜变相表里,又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的不同倾向密切相关.
-
从余秋雨散文看散文发展
-
作者:宫照敏 来源:山花(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余秋雨散文 文学分类 “文章” 《周礼》 “文” 文采 记载 诗歌
-
描述: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散文是文学四体之一,除了另外三种文体,其余的都可算是散文。
-
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看中西戏剧差异
-
作者:祁杰夫 来源:管理学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汤显祖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西戏剧
-
描述:面都存在着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就了中西戏剧各自的精彩。
-
从《小山词》看晏几道的书信情结
-
作者:邬宗玲 姚苏 来源:作家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书信 情结 感伤
-
描述:晏几道是一位书信情结非常浓厚的人。这些关于书信的词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盼信未得的痛苦心情;第二是感叹对方书信稀少或者是情浅;第三是写信欲寄相思,却多是愁怨;第四是书信虽写却难以传递的痛苦。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些有关书信的词作,都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感伤情绪,几乎没有一首书信词让人体验到快乐。
-
从《浣溪沙》看晏殊令词的感伤情绪
-
作者:徐猛 陈蕾 杨海英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令词 感伤情绪
-
描述:北宋前期婉约派的著名词人晏殊,在唐五代到北宋的词体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其尤致力于小令创作,并展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浓重的感伤情绪在令词的创作过程中,使其抒情方式逐渐演变,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也使其文学创作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
-
从《吴会英才集》的选编看乾隆中后期的诗史景观
-
作者:倪惠颖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毕沅 《吴会英才集》 《悔存诗钞》 诗史
-
描述:、诗坛在朝野势力逆转的趋势中难以彻底摆脱庙堂势力的主导等。
-
从黄松有落马看一个“士大夫”的悲剧人生
-
作者:梁煜璋 来源:就业与保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悲剧人生 士大夫 最高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 司法系统 原副院长 开庭审理 耐人寻味
-
描述:戏”,却是悲情万种,耐人寻味,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