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9)
图书(35)
学位论文(22)
报纸(20)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69)
地方文献 (6)
地方风物 (3)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1(16)
2010(15)
2009(16)
2008(18)
2005(8)
2004(10)
2003(8)
1992(7)
1991(12)
1986(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9)
清明(2)
江汉论坛(2)
历史研究(1)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1)
社会科学论坛B(1)
书屋(1)
当代儒学研究(1)
群文天地(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梦江城
作者:李雅萍 连向先  来源:歌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风  高山流水  汉江  独唱  长江  依恋  知音  春秋  琴声  黄鹤 
描述:梦江城
刘敞著述考述
作者:張尚英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四库馆臣  春秋  考述  王安石  先秦  北宋  宋代  文献通考  阴害 
描述:敞的治学特点与重点。刘敞著述的流传与存亡情况,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敞学术对后人的影响,故本文拟对其著作作一简单考述。
刘敞之生平与学术
作者:张尚英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  文化研究  王安石  北宋  十三年  宋代  平舆  晃公武  生平  成就 
描述:敞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笔者不揣浅陋,拟对刘敞的生平与学术作初步的探讨。
宋代巴蜀经学述略
作者:舒大剛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巴蜀  魏了翁  古文  范祖禹  王安石  春秋  南宋  北宋  朱熹 
描述: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时代,也是蜀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巴蜀的学术文化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继承还是创新,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都处于前所未有、后无来者的最佳状态。对于宋代蜀学的许多方面,已有蒙文通、吴天墀、胡昭曦、张邦炜、刘复生、蔡崇榜、李文
“杖策窥园曰数巡”:谈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两首诗
作者:闻众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董仲舒  司马光  王安石  官僚地主  儒术独尊  统治地位  北宋  春秋  汉朝  书堂 
描述:家始消伏。司马光在这里对董仲舒着实吹捧了一番,说董仲舒关在家里面壁穷经,用孔孟“圣言”塞饱了肚子,结果“发策登汉庭”,就使得百家消匿,儒术独尊,占据了统治地位。
青铜菱形雷纹簠(战国)
作者:李文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战国  祭祀  菱形  上图  西周  制作  周礼  王后  春秋  铭文 
描述:形雷纹,一侧口沿上刻有铭文"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是专为楚国王后六室制作的重要礼器,其造型规整,制作考究,纹饰精美细腻,对了解战国末期
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三家在音乐思想上的斗争
作者:  伍康妮  来源:音乐出版社 年份:1960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 
描述: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三家在音乐思想上的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出质”现象研究:兼论“信”观念的演变
作者:王倩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周礼  社会结构变动  社会观念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变动,传统的“周礼”约束力锐减。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邦交活动却格外频繁。而建立各类邦交活动,“信”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周礼”失去影响的情况下,“出质”作为“结信”的一种
清末今文经学三大师对《春秋》经传的议论得失
作者:杨向奎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经传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  今文经学  《周官》  孔子  古学  《周礼》  学术思想研究  左传 
描述:深的专家学者反映,这种高层次的把《春秋》经、传,齐学、鲁学放在一起进行研讨的大型学术会议,至少自辛亥革命以来是第一次。从本期起,我们首先发表杨向奎等先生为大会提交的论文,以后将陆续选择部分论文在本刊
清末今文经学三大师对《春秋》经传的议论得失(续)
作者:杨向奎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康有为  今文经学  春秋》经传  《新学伪经考》  《周礼》  《孔子改制考》  《大同书》  廖季平  《公羊》学  古学 
描述:清末今文经学三大师对《春秋》经传的议论得失(续)杨向奎下面将就上期文中提的问题,说明我们的看法。廖、康两位都是中国近代经学大师,他们之间既有接触,交换著作,互有影响是当然的。谈不上抄袭问题。而康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