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25)
报纸(259)
图书(134)
学位论文(134)
会议论文(7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42)
地方文献 (89)
红色文化 (29)
地方风物 (26)
宗教集要 (22)
才乡教育 (9)
非遗保护 (6)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3(142)
2011(166)
2010(161)
2007(156)
2006(111)
2003(90)
2001(80)
1995(66)
1982(36)
1960(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50)
文献(48)
抚州师专学报(16)
农业考古(15)
当代职校生(2)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安顺学院学报(1)
我市隆重庆祝第27个教师节 余学友树群吴宏蔚等与优秀
作者:暂无 来源:商丘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并隆重举行全市庆祝第27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市领导余学友、树群、吴宏蔚、曾昭宝、贾宏伟、刘爱田、岳
市纪委三届六次全会召开 王保存讲话 张文深主持
作者:暂无 来源:商丘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昨日,我市召开第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本报记者 石 松 摄 今年工作总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省纪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以人为
亮工与张民表的交往:兼论《原圃集》和《塞庵诗》的结集
作者:孟晗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亮工  张民表  《原圃集》  《塞庵诗》  结集 
描述:亮工入仕之前,在开封受知于张民表,在张家做塾师长达八年。张民表殁后,亮工抚其遗孤,搜其遗集,终生以师礼相敬。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在风云变幻的明清易代之际,尤显难能可贵。
直掖垣登玉堂:论必大与王应麟的两种同名作
作者:许丹  来源:新世纪图书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必大  王应麟  同名作  《掖垣类稿》  《玉堂类稿》 
描述:南宋词科的发展和文体的变化。
相思小舟畅游歌海:记中国武警文工团青年歌手王相
作者:索尼  来源:歌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工团  相思  小舟  音乐  排练  作曲家  青年  演员  能力  歌手 
描述:出色的识谱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是众多作曲家愿意找她唱小样的原因,她还曾经为宋祖英、祖海等很多歌唱家唱过小样。正是因为这样,相
明金陵唐振吾刻本《南柯记》
作者:朱秋秀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南柯梦》  《南柯梦》  金陵唐振吾  金陵唐振吾  版本  版本 
描述:代以及其佛教思想,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大理:科学发展切实际重实效 ——李纪恒等领导
作者:暂无 来源:大理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纪恒等领导在大理滇西技师学院考察。[记者涂序波摄] □记者勾六零 昨日上午,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深入大理市,对我州城乡建设和滇西中心城市建设以及洱海的治理保护、湿地建设等进行实地考察。省政协主席王学仁,省人大副主任晏友琼,省政府副省长刘平,省级有关部门领导和我州领导刘明、杨健、杨
北宋道士陈景元生平事迹
作者:金建锋  来源:中国道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景元  生平事迹  士大夫  道士  博学多识  中国道教    统治阶层  杨杰  重要影响 
描述:北宋道士陈景元,建昌南城(今江西抚州南城县)人,是一位在中国道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长期担任高层道教职务,深受最高统治者信任,与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统治阶层关系密切,同时他博学多识,著述甚丰,特别是他的老庄之学在当时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蒙文通先生
《南轩记》非苏辙所作
作者:蒋宗许 胡俊俊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轩记  曾巩  苏辙 
描述:宋有《南轩记》一文,历来多属之曾巩,宋真德秀《续文章正宗》则归为苏辙著,近年孔凡礼《三苏年谱》,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亦从真德秀说。我们考察历代归属,并从文章风格语言及所涉内容辨析,可以确定《南轩记》作者是曾巩而非苏辙。
班春·劝农:浙江遂昌民间特色风俗
作者:刘康宁  来源:今日科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班春  劝农  民俗  文化  汤显祖 
描述:显祖在遂昌五年的为官有着莫大的联系,是他使这两个民俗从扰民之举转为利民之用,这在他的诗文创作和戏剧创作中都有所体现。汤显祖此举引来其后为官遂昌者的争相效仿,也使"班春·劝农"的风俗得以在遂昌世代相传,在新时期绽放出新的光彩,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