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沉寂中的酝酿:论殊诗及其在宋初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作者:何剑叶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体  佘绪  新变  清新  意象重构  诗境拓展  中继地位 
描述:殊为例,从精神气质、诗歌题材、风格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他在昆体与欧、梅之间的承上启下的变化和独特地位。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殊的《木兰花·燕鸿过
作者:傅经顺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神仙  司马相如  花间  比喻  史记    开花  冯延巳  长于  故事 
描述: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生于公元991年,死于1055年。七岁能属文,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仁宗朝,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他的,受冯延巳的影响较深,刘攽说:元献尤喜冯延巳歌
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析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作者:席倬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妇  山长  明月  西风  南唐  冯延巳  深秋季节  北宋  离情别绪 
描述:殊是北宋倚声家初祖,开北宋一代风气。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对他的影响极深。他的是五代词的继承和发展。从他所作的《珠玉》中,我们可以看到,殊善于写即景抒情的小词,善于用清丽而不浓艳的词语
痴情无限 愁恨不已——几道《思远人》浅析
作者:王文鹏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闺妇  几道  远人  愁情  研墨  小山  形象感  小令  深婉含蓄  白描 
描述:几道一生心血性情,都表现在诗词创作中。小山接受南唐白描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蹑步温(庭筠)、韦(庄),具有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是小令当行。由于他平生遭遇变放,作品中常常流露出颓丧没落的感喟
“赌薄艺随身”与“赌博艺随身”——殊(山亭柳 赠歌者)异
作者:杨友祥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阳春》  歌女  蜀锦  尖新  缠头  行云  花柳  艺术氛围   
描述:“家住西秦,赌薄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诉衷情于相逢之时 寄别恨于欣喜之间——也谈几道的《鹧鸪天》
作者:王晓瑜  来源: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几道  抒情主人公  意中人  歌女  扇底风  心上人  羌村三首  司空曙  女主人公  《无题》诗 
描述:恨?文学界却没有定论。长期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这首的抒情主人公
以阔大苍莽的意境,烘托哀婉凄美的情思——殊《蝶恋花·槛菊
作者:王力坚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境  意象  踏莎行  王国维  景中寓情  凄美  离别苦  《人间词话》  《离骚》 
描述: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 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 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 阔知何处! 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
从几首抒情小词看芳心之寂寞:二和柳永笔下之相思女人
作者:曾亚兰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思妇  伤春  人间词话  词人    爱情  飞云  薄情郎  王国维 
描述:女人处于次要位置,社会地位与男人相比是那么不平等。不幸的命运把她们限制在狭窄的桎梏中,许多道德规章限制着她们的行为,而倍受着鄙视和压抑,她们的喜怒哀乐取决于男人,甚至连爱情的得失也受制于男人。很可悲,在男人的世界,她们只能默默地屈服于那种不合理的环境。由于这种低下的社会地位,经济上不能独立,和得不到承担与男人同等的社会职业的权力,以及在情感上的被动关系,这就注定了女人永远要因为她的爱人不在眼前而痛苦。从下面几位词人对思妇的描写,便可窥见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以及她们那种哀婉的心境。
春日风光画村女行乐图——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欣赏
作者:葛德均 陆军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春日风光画村女行乐图——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欣赏
哲学应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陈清教授访谈录
作者:石楠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终极关怀  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终极理想  可能世界  社会哲学  终极意义  现实世界  人类活动  清教 
描述:即将过去的世纪与正在来临的世纪进行后顾前瞻,进行一种可称之为世纪末的思考,以便在新的世纪行进得更好.陈先生,您是哲学界前辈学者中的“少壮派”,是走过了大半个20世纪之后,在新的世纪还要在学术、思想上继续前进的一位,因此,您对于哲学的世纪末思考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这里我想请您把你的思考公之于众,以飨我们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