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2)
报纸(35)
会议论文(7)
图书(4)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9)
宗教集要 (4)
地方文献 (3)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
2011(12)
2009(13)
2008(7)
2006(6)
2004(3)
2002(1)
1998(2)
1982(2)
1947(1)
按来源分组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4)
时事公报(1)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1)
领导科学(1)
齐鲁晚报(1)
今晚报(1)
青年时报(1)
民间文学(1)
泰州晚报(1)
中年人(1)
王烈教授治疗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
作者:王延博 孙丽平 冯晓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患者,男,10个月。因咳嗽4天,发热、喘促1天,于2003年12月8日初诊。患儿于诊前4天感受风寒后出现阵发性咳嗽,无痰,并且伴有鼻塞不通,流清涕。当时无发热,家长给子口服感冒药及止咳药3天,鼻塞流涕症状有所减轻:但咳嗽加重,
他们以真诚获受检者尊敬记者走访本市艾滋病监测哨点检科室本
作者:暂无 来源:渤海早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走访本市艾滋病监测哨点检科室 他们以真诚获受检者尊敬 本报记者 李灏良 昨天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在本市有一些与艾滋打交道的特殊医护
仁爱精勤 学俱丰———记主任中药师刘绍贵
作者:暂无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名医档案] 刘绍贵,主任中药师,评审专家,全国第三批和第四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现在附一院药剂科工作。长期从事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对中医品质鉴定、炮制、制剂、调剂、贮存保管及中药合理应用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除精通中药专业理论,掌握前沿研究动态外,在中药临床应用研
龚廷贤<<万病回春>>治男女不育不孕症验方案摄要
作者:李颖 吴伯英  来源:陕西中医函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万病回春  女子不孕  男子不育  中医药疗法 
描述:明代江西名医龚廷贤之名著《万病回春》医理精深,经验独到。其治疗男女不育孕症的验方案及所阐发的医理,尤为深刻。本文对此书治疗男女不育不孕证的验方案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初步探讨,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王烈教授治疗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
作者:王延博 孙丽平 冯晓纯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支气管肺炎  肺炎喘嗽    治疗  教授  王烈  2003年  口服感冒药  鼻塞流涕  不规则热  咳嗽  出现  发热  阵发性  止咳药  喘促 
描述:间可以听到痰鸣声,有时鼻翼煽动,但无口唇周围青紫。病程中于咳嗽后出现呕吐1次,
龚廷贤《万病回春》治男女不育不孕症验方案撮要
作者:李颖 吴伯英  来源:现代中医药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龚廷贤  万病回春  女子不孕  男子不育  验方 
描述:明代江西名医龚廷贤之名著《万病回春》医理精深,经验独到。其治疗男女不育不孕症的验方案及所阐发的医理,尤为深刻。本文对此书治疗男女不育不孕证的验方案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初步探讨,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沈凤阁教授应用藿朴夏苓汤案3则
作者:许冠恒 杨道海  来源:新中医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  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系统性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胆结石  胆结石  手术并发症  手术并发症  沈凤阁  沈凤阁 
描述:,运用本方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现撷沈教授案3则如下。
刘绍能运用血府逐瘀汤治4则
作者:王靖思 李雪松 刘绍能  来源:江苏中医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治疗应用   
描述:调达胸中之气机,务令气机畅达以行血;生地凉血清热,合当归养血润燥,防辛燥理气之
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宗禅理论为例
作者:暂无 来源: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禅宗  曹洞宗  修学体系  偏正五位  无心合道  绝三渗漏 
描述:佛教各个宗派都有修学体系。本文就禅宗一花五叶中的曹洞宗 禅理论加以梳理,从"五位说、无心合道、绝三渗漏"三个方面,阐述了 曹洞宗修持方法细密严谨、简便易行;修行次第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学宗本契
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相山分所雷
作者:暂无 来源:淮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