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136)
报纸(649)
学位论文(166)
图书(142)
会议论文(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108)
地方文献 (10)
地方风物 (7)
文化溯源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3(432)
2011(489)
2010(484)
2009(434)
2006(322)
2004(217)
2001(217)
1993(111)
1989(104)
1987(135)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5)
抚州师专学报(67)
中国史研究动态(8)
成才之路(7)
殷都学刊(7)
中国韵文学刊(5)
内蒙古电大学刊(2)
科技致富向导(1)
中国医疗保险(1)
科学之友(B版)(1)
从三首词作看王安石的沉浮人生
作者:王芳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生  词作  沉浮  金陵怀古  艺术价值  社会现状  刘熙载 
描述:这三首词不仅艺术价值高,且真切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现状,更鲜明地展示出王安石不同时期的人生抱负与命运。
述评】 连400这个数字都有水分唯成绩论害了女足联赛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时报讯 都说中国踢球的女孩子人少,注册人数400人,都说中国女足运动员薪水低,甚至不如搓澡工?事实究竟如何? 杭州西子女足是浙江唯一的职业女足俱乐部,已经成立了3年多,在桐庐拥有专门的训练基地。对于这两组数据,记者请教了西子女足总经理陈波。“400这个数字还是有水分的。”陈波说,“我们队的规模在全
李纪恒参加曲靖代表团讨论审查报告时强调率先跨越当好表率
作者:暂无 来源:春城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纪恒:争创一流、率先跨越。 本报记者雷桐苏摄 昨日下午,李纪恒参加曲靖代表团讨论审查党代会报告,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
李纪恒参加楚雄代表团讨论审查报告时提出以超常规举措推动跨越
作者:暂无 来源:春城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纪恒参加楚雄代表团讨论 本报记者 张彤顾彬 摄 希望楚雄州全面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主动参与成渝经济圈建设。 昨日上午,李纪恒参加楚雄州代表团讨论审查党代会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省
李纪恒在参加大理代表团讨论时要求 把强农富民促发展体
作者:暂无 来源:大理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参加大理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全面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的良好开局。 本报昆明1月22日电(记者涂序波文/图)今日,大理代表团继续审议
“舍韩入扬”和“尊庄抑老”:北宋王安石建构“内在”的两个维度
作者:杨天保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子  内在性  扬雄  庄子 
描述:是创见性地解构传统的"老庄"体系,将"老庄"一分为二;接着尊庄抑老,重释"庄学",引入其旷达精神,主动去深究中国原儒的天命观,为构建"王学"的宇宙本体论拓开初径。
笔墨一二见精神:《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周洁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精神  形象  笔墨 
描述:《答司马谏议书》虽非常简短。却体现了王安石对于事业的坚持、坚守和坚定。千年之后再读这封信,依然能窥见王安石的精神。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两句翻译的质疑
作者:王伟丽  来源:课外阅读·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翻译  王安石  文言文教学  质疑  高中语文  语文课本  无所适从 
描述:能理解,但在第三段的几个句子的翻译上,却产生了分歧。第一句是该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中的“于是”,有的认为是承接上文的记游,直接译为“于是”,也有人认为应译为介宾短语“对这种情况”或“对这件事”。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在这里直接译为“于是”更恰当。没有必要把它看成古今异义“对这种情况”或“对这件事。
熙宁变法失败的反思
作者:王兆宁  来源:大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实施过程  免役法  制度目标  中国历史  积贫积弱  农田水利  失败 
描述:(1074年)四月看守城门的小官郑侠画了一张《流民图》进呈天子御览。郑侠同时还附了一道奏疏,陈述为变
孙诒让论译学(翻译理论史话)
作者:陈福康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诒让  翻译理论  译学  章太炎  语言文字  开民智  变法  目录学  文献学  周礼 
描述:孙诒让(1848—1908)与俞樾、章太炎并称清末三学者,有"经学殿后"、"朴学大师"之誉称。他在经学、史学、子学、甲骨学、金石学、校勘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又是晚清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他对翻译理论也有一些论述,却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