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174)
报纸(2316)
学位论文(191)
图书(85)
会议论文(83)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80)
历史名人 (2726)
地方风物 (71)
非遗保护 (31)
宗教集要 (14)
红色文化 (11)
才乡教育 (9)
文化溯源 (7)
按年份分组
2014(715)
2013(437)
2012(692)
2011(595)
2010(599)
2009(520)
2006(248)
2005(205)
1999(100)
1985(47)
按来源分组
其它(338)
南国红豆(16)
文学教育(9)
兰州学刊(7)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4)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
文学教育(下)(2)
江苏科技信息(1)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试论王安石变法对中医药的影响
作者:徐春娟 陈荣 邓棋卫 周强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熙宁变法  市易法  三舍法  中医药 
描述:位。
试论李觏诗歌的思想内容
作者:罗春宏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个人情怀  个人情怀  送别诗  送别诗  赠答诗  赠答诗 
描述:李觏的诗充满了他个人情怀的抒写,有对亲情的动人抒写,有对友情的真挚抒写,有对内心寂静愁怀的大胆歌吟。李觏的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情感世界,也是他全部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我们的《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演讲人:叶朗 演讲人简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著作《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现代美学体系》、《胸中之竹》等。 国学的昆曲缘 1917年,吴梅到北大任教,先后开设古乐曲
试论陆九渊的儒释道三教会通思想
作者:鲍希福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教合一  道外无事  心即理  发明本心 
描述:"与承续孟子道统的立场上,主张三教会通,吸收佛道的思想,以"道外无事"的本体论、"心即理"的心性观及"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为纲要建立了融通儒释道三教的心学体系,成为儒家主张三教可以合一的第一人.
试论马王堆一号汉墓用鼎制度
作者:张闻捷  来源:文物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王堆一号汉墓  用鼎制  周礼  祭祀仪式  漆画  记载  出土  遣策  九鼎  彩绘陶 
描述: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软侯利仓的夫人辛追之墓“’,墓出土了记载随葬器物的遣策,为我们了解其用鼎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俞伟超先生即由此推断该墓使用了正鼎九、七三牢和陪鼎三套”’,但并未
试论李绂方志学思想
作者:史五一  来源:广西地方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绂  李绂  清代  清代  方志学  方志学  修志之才  修志之才 
描述:李绂既是修志的实干家,又是方志学理论家,其思想有其独到精辟之处。他提出了“方志乃是史类”、“以诸史为宗”、“籍征考”与“资援据”、“修志之才与修志之志”等观点,对我国传统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试论宋人关于孔子“作”、“修”《春秋》的争论
作者:张尚英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春秋  王安石  宋人  疑古  孟子  张载  批判  封孔  史官 
描述:"孔子与《春秋》的关系"是《春秋》学史上的重大公案,学者们根据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所处时代的政治、学术、文化等需要,各抒己见,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
试论李绂的方志学思想
作者:史五一  来源:新疆地方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绂  李绂  清代  清代  方志学  方志学  修志之才  修志之才 
描述:一席之地。
古诗“悟入境”教学四部曲
作者:韩佳良 戚永磊  来源:山东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古诗文  引导学生  教学评价  入境  边缘化  王安石  不良倾向  陶冶性情  教师 
描述:长期以来,受"重在考察学生的记诵与积累"教学评价的影响,古诗教学被边缘化,出现了重阅读轻古诗的不良倾向。古诗教学仅仅停留在"讲讲—抄抄—背背"这一层面上,原本意蕴隽永的古诗教学变为一种对学生的"惩罚"。
秋夜
作者:张力凡  来源:快乐作文(低年级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秋节  传统节日  《周礼》  史籍记载  清明节  端午节  女儿节  “月” 
描述: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