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语文课应是语言艺术课
作者:余雪青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艺术  语文课  学生  语言美  高级阶段  语文教师  语言文字  使用母语  语言文学  无意识 
描述:语文课,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学的工具课,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熟练地、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使学生从无意识地使用母语的初级阶段发展到有意识地运用母语的高级阶段。因此,语文课的主导者——教师,其本人便理应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至少应是学生可以师从的
语言锤炼笔下功
作者:陈飞  来源:陕西教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锤炼  语言准确  王安石  “绿”  王之涣 
描述:要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必须从文字上、情感上、哲理上去锤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几经锤炼,传为佳话。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妇孺皆知,意蕴深远。语言的锤炼不仅是用字
怎样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作者:张凤琴  来源:辅导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章语言  语言简洁  叙述角度  王安石  形象生动  写作  拟声词  报道  连贯  一致 
描述:古人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就是思想的"外壳",就是文章的"肌肤"。一篇文章拥有了美丽的"外壳"、漂亮的"肌肤",定会鲜活感人,光彩照人。那么,怎样让你的文章语言"活"起来呢?你不妨
论曾巩的语言
作者:喻进芳  来源:人文论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  曾巩诗  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语言哲学  欧阳修  文学观  圣人之道  必然要求  表达效果 
描述:留在"六经"中,后人能够通过语言去把握。老子、庄子都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庄子认为后人通过书本读到的只是"古人之糟粕"(《庄子·天道》),魏晋时期玄学名士以"言不尽意"为理论前提,从而否定圣
晏殊诗词比较研究
作者:连超凡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殊      比较研究 
描述:时空结构上,诗词皆有线性结构的作品,一些还采用了环状结构;诗侧重于空间上的转换,则倾向于时间上的对比。情景结构上,诗词皆有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之作,中抒情的成分更多。抒情方式上,诗词都侧重于
细腻曲折 纯情秀雅——晏几道《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试析
作者:戴继华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晏几道  宋代   
描述: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珠圆玉润呈风流:晏殊《珠玉集》的现代阐释
作者:曹志平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研究  中国  珠玉集 
描述:珠圆玉润呈风流:晏殊《珠玉集》的现代阐释
江湖夜雨十年灯:王安石《千秋岁引一别馆寒砧》赏析
作者:郭鲁江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文学研究  千秋岁引一别馆寒砧 
描述:江湖夜雨十年灯:王安石《千秋岁引一别馆寒砧》赏析
刘衡如先生《康城十咏》(二)
作者:养园  来源:医古文知识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衡如    康城咏 
描述:3.西平乐·郭达停云 郭达山,俗传诸葛南征,遣将军郭达造箭于此。停云辄雨,土人以占气候焉。
长箫一支同心曲梦里清辉各自明——比较晏几道与纳兰性德“梦”
作者:吕菲  来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纳兰性德    意境 
描述:晏几道和纳兰性德是近年来学比较研究中很受关注的两大家。他们共同对“梦”这一关键意象进行创作,他们的意境构成和艺术风格方面的相异性反映出他们对人生与社会历史不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