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广昌“孟戏”的考察与研究
作者:李启福 李上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形态  传说故事  田野调查  历史渊源  艺术特点  孟姜女  高腔 
描述:孟戏指专演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戏曲,它作为成熟的一种戏曲形态,又名盱河戏,形成于明朝,距今五百余年。其唱腔以高腔、并吸取四大声腔之首海盐为主,特点鲜明、音乐古朴;具有元代古南戏曲音韵。笔者曾对江西广昌甘竹镇孟戏做了田野调查,试图通过探究孟戏的历史渊源、独特艺术特点及其发展现状,对挖
浦江板凳龙考察研究
作者:刘少辉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龙灯  龙灯  浦江板凳龙  浦江板凳龙  阵形  阵形  圆曲  圆曲 
描述: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是一条条用凳板串联而成的流动的龙灯。因此,当地人将看板凳龙表演称为看龙灯。其从动作形态、运动轨迹到场面造型,都在圆曲的整体轮廓之中,在运动规律上形成统一的、独特的圆曲审美特征。其曲和圆的连贯使用恰好符合中国舞曲中求圆,圆从曲来的传统审美观。
农村信贷机制设计与风险防范:以王安石青苗法为核心
作者:王曙光  来源:长白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青苗法  青苗法  农村信贷  农村信贷  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  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 
描述:贷实践的精华并加以革新,形成了超越此前任何一个时代的一套完整而统一的农户联保无抵押小额贷款制度,在我国农村金融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放诸世界金融史,亦有其历史贡献。
浅析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对当代社会教育的启示
作者:刘文曦  来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教育  教育  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 
描述: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与他的变法事业紧密相连,围绕着如何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道德规范,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这一问题,在政治观、教育观、人才观、伦理观和法治观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我们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
宋朝往事: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巅峰对决
作者:南宋布衣  来源:浙江人民出版社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1021  1021  1086  1086  人物研究  人物研究  司马光  司马光  1019  1019  1086  1086  人物研究  人物研究 
描述:宋朝往事: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巅峰对决
治心与治道——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作者:卢豪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政治哲学  哲学思想  思想  政治思想  社会治理  治道  治心  和谐  秩序 
描述:,成为其随后推动变法改革运动的纲领;在致思理路上,王安石以“九变而赏罚可言”来建立政治宪纲,阐明一种推天道、治心性、明人事的思路,使其政见高出同辈,独步一时。荆公新学博大精深,虽不能将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解读
作者:汤蒙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王安石  解读  解读  创作风格  创作风格  政治生涯  政治生涯  政治诗  政治诗  写景诗  写景诗  黄庭坚  黄庭坚 
描述:王安石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超过了他的文章.由于他政治生涯的坎坷不平,晚年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因此也带来他创作风格上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以写景诗代替了政治诗.其风格与早年不尽相同——早年意气
王安石《唐百家诗选》版本源流考
作者:张倩  来源:东方丛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选  版本源流  静嘉堂  直斋书录解题  残本  刻本  唐诗  分类  宋本 
描述: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是宋代比较重要的一部唐诗选本,其分类的编选方式给后世提供了借鉴,其选诗旨趣与诸家迥异,历代评家各有轩轾。弄清其版本情况是研究《唐百家诗选》较为重要的基本
春秋时期的玉文化——以《左传》、《国语》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张戌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周礼》  玉文化  人格化 
描述:强了实用性。二是人们对玉器的认识越来越重视其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佩玉逐渐成为玉器使用的主流。 本文以《左传》、《国语》中所见的玉为考察对象,来透视春秋时期的玉文化发展情况。主要分为三章: 第一章
《周礼》所见地方行政组织考察
作者:董巧霞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乡遂制度  地方行政组织  地域组织  行政组织职能 
描述:组织基本都可以找到其原型。本文拟以《周礼》中所记载的地方行政组织为研究对象,考察各级地方行政组织在两周时期的发展脉络。并力图从《周礼》出发而又不囿于《周礼》,将视野放之于周代的大环境之中对地方行政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