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109)
报纸(621)
学位论文(164)
图书(142)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35)
宗教集要 (28)
地方文献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427)
2012(486)
2011(492)
2009(438)
2008(376)
2003(235)
2002(218)
2001(212)
1993(110)
1979(36)
按来源分组
晚报文萃(12)
中国人才(10)
各界(8)
江苏政协(7)
文史月刊(5)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5)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4)
安徽统一战线(2)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
中国医疗保险(1)
一屁渡江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爱学习(五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金山寺  禅师 
描述:苏东坡在江北瓜洲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以意逆志见知音:王安石《孟子》解读
作者:杨思贤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子  知音  韩愈  孔子  周公  名作赏析  文心雕龙  孟轲  儒家 
描述:佛门传法体系,创造性地叙述了儒家
滴鼻液治愈王安石的偏头痛
作者:萧笛  来源:家庭中医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偏头痛  王安石  滴鼻液  宋神宗  中医鼻疗法  取嚏法  秘方  取嚏疗法  鼻腔给药  治疗 
描述:在上期杂志中,向您介绍了专门治疗脓血肿毒的蚂蟥吸血疗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一日他突感偏头痛,痛不可忍,被宋神宗的一个小秘方一治即愈。这秘方是什么呢?请看
从三首词作看王安石的沉浮人生
作者:王芳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生  词作  沉浮  金陵怀古  艺术价值  社会现状  刘熙载 
描述:这三首词不仅艺术价值高,且真切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现状,更鲜明地展示出王安石不同时期的人生抱负与命运。
“舍韩入扬”和“尊庄抑老”:北宋王安石建构“内在”的两个维度
作者:杨天保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子  内在性  扬雄  庄子 
描述:是创见性地解构传统的"老庄"体系,将"老庄"一分为二;接着尊庄抑老,重释"庄学",引入其旷达精神,主动去深究中国原儒的天命观,为构建"王学"的宇宙本体论拓开初径。
笔墨一二见精神:《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周洁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精神  形象  笔墨 
描述:《答司马谏议书》虽非常简短。却体现了王安石对于事业的坚持、坚守和坚定。千年之后再读这封信,依然能窥见王安石的精神。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两句翻译的质疑
作者:王伟丽  来源:课外阅读·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翻译  王安石  文言文教学  质疑  高中语文  语文课本  无所适从 
描述:能理解,但在第三段的几个句子的翻译上,却产生了分歧。第一句是该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中的“于是”,有的认为是承接上文的记游,直接译为“于是”,也有人认为应译为介宾短语“对这种情况”或“对这件事”。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在这里直接译为“于是”更恰当。没有必要把它看成古今异义“对这种情况”或“对这件事。
千古兴亡多少事 漫嗟荣辱:以王安石《金陵怀古》看怀古诗特点
作者:饶沁茹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怀古诗  王安石  历史人物  怀古词  金陵  托古讽今  赤壁怀古  历史与现实  古今对比  思想感情 
描述: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古代13位理财家连载之九 回视王安石“富国”新政
作者:翁礼华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青苗法  宋神宗  实施过程  免役法  熙宁  改革  官僚地主  富国  回视 
描述:物。九个多世纪来人们对他以理财为中心的"熙宁新政"聚
心中有佛
作者:星云  来源:大众文艺:上半月(快活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禅师  文学家  佛印  金山寺  打坐 
描述: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和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是方外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打坐参禅。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一起打坐。一炷香坐下来,苏东坡觉得身心舒畅,于是问佛印禅师说:“禅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