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991)
学位论文(531)
报纸(159)
图书(131)
会议论文(6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382)
地方文献 (279)
地方风物 (124)
非遗保护 (34)
才乡教育 (24)
宗教集要 (21)
文化溯源 (14)
红色文化 (3)
按年份分组
2013(166)
2012(210)
2011(217)
2009(175)
2008(165)
2007(154)
2006(134)
2003(87)
2001(63)
1957(2)
按来源分组
其它(641)
杜甫研究学刊(18)
文学遗产(12)
书目季刊(2)
国学(1)
巴蜀书社(1)
财会月刊:会计版(1)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读写算(小学中高年级版)(1)
收藏.拍卖(1)
词的蜕变:从词歌到词
作者:鲍鹏山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苏轼  欧阳修  晏殊  柳词  三变  北宋词  政府  士大夫文人  地位 
描述:说到北宋词,柳永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可这个大家那时候大家都不大喜欢他。首先是最最大家——皇帝老儿就不喜欢他,然后是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大家也不喜欢他。宋仁宗读了他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颇气恼:如此漠视体制的尊严,把政府放在什么地位?于是亲自拿笔把柳永的名字从
论明代诗话《薮》之品评楚骚
作者:徐志啸  来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薮》  楚骚  品评 
描述:胡应麟品评历代诗歌的著作《薮》中涉及对楚骚的认识与评价,胡置楚辞于历代诗歌发展变化的大格局中予以审视,认为体的代变、格的代降、以古为尚。并从体、用、格、词四个方面对楚辞风格特色作了高度概括。《
王安石翻案的政治解读及其诗史意义
作者:文韬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翻案  翻案  立意翻案  立意翻案  法翻案  法翻案  以史寓志  以史寓志  宋诗新变  宋诗新变 
描述:用前人诗意及典故、章法上的推倒扶起和句法上的前后反覆三个方面.此类为宋诗新变指出了一条新的门径,以往文学史研究多强调荆公体或半山体对唐诗的回归,对此多有忽略.
爱心·心·史心——漫品散读高治军的
作者:袁浩  来源:河南教育(高校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治军  王安石  新表现  沉思  历史  题材  山水诗  歌行  心灵 
描述:对于高治军先生的两部诗集《我手写我心》《沐春踏歌行》,我如沐春风般披诵回环,爱不释手。掩卷沉思,细细品味,王安石的四句一下子涌现在脑际:杨雄识字无人敌,何逊能有世家。旧德醉心如美酒,新篇清目胜真
浦江板凳龙形态研究
作者:刘少辉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舞  浦江板凳龙  舞蹈特征  文化阐释 
描述:实民间舞蹈理论研究;(三)探讨浦江板凳龙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挖掘该民间舞蹈的存在价值,并使其不断发展。本论文由引言和四个章节构成。引言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意义、浦江板凳龙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
从悲剧的角度比较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
作者:郗慧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跨文化研究  爱情悲剧 
描述:对悲剧的定义不同。在这篇论文中,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的比较研究,作者将尝试分析中西方文学是如何分别看待悲剧以及是如何通过当时的文化作品来进行体现。许多中西方悲剧的异同之处己被研究
近年昆曲文化现象之研究
作者:刘祯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文化现象  青春版《牡丹亭》  继承与创新 
描述:和出版等形成昆曲热,出现了昆曲文化现象。一、昆曲文化现象:现代化进程中的昆曲现象与传统文化;二、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发展的实例及启示;三、继承与创新:辩证中的悖论与误区;四、昆曲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五、21世纪的昆曲定位与发展。
关于《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研究
作者:郑传寅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宗教智慧  宗教智慧  艺术智慧  艺术智慧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描述:》重新勾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乡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几乎没有看过戏的当代大学生突然发现,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花园里,竟然伫立着这样一株绝色牡丹,怎能不感慨万千。2008年盛春时节,青春版《牡丹亭》剧组来珞珈山演出,用“观者如堵”、“好评如潮”来形容其盛况,毫不为过。被感动的岂止是珞珈山?整个武汉市那一段时间真的是“满城争说《牡丹亭》”。以下三篇文章记录了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师生观赏这次精彩演出后组织的一次讨论。《〈牡丹亭〉与宗教智慧》一文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指出:《牡丹亭》的叙事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宗教智慧转化成了艺术智慧。《妙在离合之际——论青春版...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
作者:王柏寿  来源:国民教育研究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哲学  教育思想 
描述:则就象山的教育思想加以评价,提出六 点价值及欧示,以作为教师精神修养的参考。
《周礼》郑注训诂研究
作者:郭常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郑注  校勘  训诂术语  因声求义 
描述:古代社会礼俗的重要资料,对后世训诂研究有深 远影响,后代学人对郑玄的训释之学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郑玄注的《周礼》是东汉《周礼》研 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汉代《周礼》各家注释的一次全面总结。清末孙诒让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