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张性肺水肿临床分析
-
作者:葛广全 王家顺 丁静民 来源:海南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肺复张 肺复张 肺水肿 肺水肿 诊断 诊断 治疗 治疗
-
描述:起病急,进展快,是胸外科术后的急性并发症,只要掌握其特点,诊治恰当,可大大降低其危险性。
-
26例外伤性血气胸的护理分析
-
作者:曹立铭 贺丕瑞 来源: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血气胸 护理分析 外伤性 支气管断裂 多发性肋骨骨折 颅脑损伤 复张性肺水肿 呼吸困难 心脏贯通伤 胸部创伤
-
描述:多发性肋骨骨折7例,合并口腔颌面伤1例,膈肌破裂1例,肝脾破裂4例,颅脑损伤1例,25例治愈出院,死亡1例。
-
石门拱坝下游冲刷监测分析
-
作者:李宝华 来源: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门拱坝 下游冲刷 监测分析 冲坑 泄洪孔 护坦 张性裂隙 石英片岩 基岩 发展缓慢
-
描述:果,以确保大坝安全运行。
-
老年自发性血气胸9例临床分析
-
作者:陆光兵 纪光和 来源:临床肺科杂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发性血气胸 临床分析 胸腔闭式引流 老年自发性气胸 负压吸引 胸腔积液 临床表现 内科保守治疗 失血性休克 复张性肺水肿
-
描述:,胸片:有胸腔积气,同时有液平面,胸穿有血性液体即可确诊[2]。本文9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1.2年龄:9例病人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61.5岁。1.3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5例,肺结核2例,肺癌1例,无基础病1例。1.4临床表现:9例均发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心悸,入院时休克1例,胸腔积液按胸片诊断为大量1例,中量3例,少量5例,肺压缩50~100%,9例诊断性穿刺均有血性液体。1.5治疗:8例内科保守治疗吸氧,卧床休息,止痛,镇咳,抗炎,抽气排液,均作胸腔闭式引流,3例作胸腔闭式引流吸引(压力为-0.96KPa),尿激酶10万u+0.9%NS50ml每天3次经引流管冲洗且给予抗休克治疗;1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引流管有新鲜血液流出转外科手术治疗。2讨论对于自发性气胸,若短时间出现较多胸腔积液者,考虑有自...
-
外科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
作者:洪志鹏 肖正清 晁福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外科治疗 临床分析 复张性肺水肿 胸膜固定术 肺复张 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 自发性血气胸 并发症
-
描述:。心电图示心动过速11例,肺型P波2例,房性早搏3例。13术中所见病变与病理肺大疮或肺小疮破裂44例,结核1例,非特异性炎症疤痕3例。病变位于上叶44例、下叶2例、下叶舌段1例和中叶1例(见图1)。显微镜下
-
砂金粒度和形态分析及其分布规律
-
作者:何耀宗 来源:黄金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粒 砂矿 形态分析 分布规律 黄松甸子 分选系数 平均粒径 头沟 粒级表 古河床
-
描述:砂矿中砂金粒度和形态变化特征,对阐明砂矿中砂金分布规律、砂金机械搬运形式和沉积条件、古河网或砂矿体的空间分布及其补给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对芦沟矿井充水条件的分析
-
作者:毛印鸿 来源:中州煤炭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性断裂 矿井充水 富水性 奥陶系灰岩 石炭系 溶缝 贫水 溶洞 梁山 单斜
-
描述:水是煤矿开采的一大威胁,尤其是井下开采往往由于突水事故造成停产,人身伤亡,使财产遭受损失.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造成有些井田或地段不能开采或者增加了排水费使原煤成本提高,所以分析掌握矿区
-
复张性肺水肿六例临床分析
-
作者:吴江平 张春霞 来源:临床内科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肺水肿/复张性 肺水肿/复张性
-
描述:及结果:全部病例立即终止胸腔穿刺,闭式引流者给予夹管,同时给予氧气吸入,静脉投以地塞米松、速尿、氨茶碱等药物治疗,1~3小时后症状改善,3~5天肺部阴影消失,无死亡病例。讨论RPE几乎都发生在单侧肺(萎缩肺复张侧
-
复张性肺水肿的病因分析及诊治
-
作者:程军涛 杨书强 张华 来源:临床医学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张性肺水肿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描述:,如能得到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如果延误诊治,可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
对胡应麟诗话中用事主张的分析
-
作者:郑礼炬 来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用事 工切 化境
-
描述:明代胡应麟在其诗学理论框架中 ,对用事的探讨构成了一个系统 :探讨了情、事、景三者在同一目标下的协调一致的理论 ;分析了主要是宋、明两代用事“太工”、“太切”的失败 ;提出了所有的用事最终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