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一审判死缓
-
作者:暂无 来源:温州商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5日上午对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王益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判决中认定,1999年11月至2008年2月,王益利用其担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的职务便利,为数名请托人谋取利益,索取、收受
-
吴宏友:晕倒在审判台上的庭长
-
作者:万兴亚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今年3月13日13时,京东古镇———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村从村北街到南街二里多长的路上站满许多自发前来为大厂回族自治县法院行政庭长吴宏友送行的人。所有的人都在心底呼唤着这位人民法官的名字———吴宏友。“吴庭长,你不该走啊!”阵阵悲痛的哭声传递着人们对他的思念,也使人们的思绪回到了从前那些难忘的日
-
黄松有二审判无期 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
作者:暂无 来源:渤海早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黄松有二审判无期 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
吴宏友:晕倒在审判台上的庭长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吴宏友:晕倒在审判台上的庭长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名单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审判人员 民事审判 行政审判庭 审判委员会委员 副庭长 副院长 黄松 华为
-
描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名单
-
一场被剥夺了辩护权的审判——读《啼笑因缘》
-
作者:张永峰 来源:天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凤喜 啼笑因缘 辩护权 小说文本 张恨水 灵魂审判 典型意义 女主人公 叙述者 将军
-
描述:如,许子东认为,小说基本情节“描写了一个女人如何贪图金钱虚荣而沉沦堕落的故事”;孔庆东认为,“《啼笑因缘》还真实地刻画出‘小市民的精神创伤’,沈凤喜家中长辈面对金钱和权势的态度,几乎与主人公一样具有强烈的典型意义”。那么,本文关注问题的是,作者是怎样讲述这个“沉沦堕落的故事”的,其“典型意义”又是什么?一《啼笑因缘》这部小说有点不寻常,它讲了一个穷人家的姑娘背叛、抛弃富贵情郎的故事,一个灰姑娘背叛了白马王子的故事。小说中,男主人公樊家树是一个富宦子弟,父亲虽然去世,但留有一笔可观的遗产,叔叔、舅舅、表兄都在做官。他与沈凤喜遭遇的一开始,就是以大恩人的面目出现的,他资助、包养了沈凤喜及其全家,把沈凤喜从进落子馆的“堕落”之路上拉了出来,送上了高尚文明的金光大道,进学堂读书。沈凤喜从一个穷卖唱的,一下子变成一个摩登女学生...
-
以梦释戏的心理分析方法臆说--兼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比较
-
作者:郑传寅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方法 文艺创作 汤显祖 戏曲作品 心理过程 批评家 戏曲批评 戏曲创作 艺术思维
-
描述:提起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我们首先会想到弗洛伊德。但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我国古代的文艺批评就不难发现,汤显祖、谢肇淛等批评家早就提出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与梦同”等重要论断,王骥德、李渔等踵事增华,使这一方法在戏曲批评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
一个走不出去的圆圈(《牡丹亭》情理建构的文化心理批判)
-
作者:冯文楼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一个走不出去的圆圈(《牡丹亭》情理建构的文化心理批判)
-
一个走不出去的圆圈--《牡丹亭》情理建构的文化心理批判
-
作者:冯文楼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人格 认同 普遍性 人性 实践理性 文化心理 道德规范 牡丹亭 心理情感 理性选择
-
描述:场上对古代文学创作中的同类现象进行了文化反思与探讨。
-
异质环境──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
-
作者:杜奋嘉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审美心理效应 异质环境 环境与人 宝玉 秦可卿 林黛玉 曹雪芹 潜意识 《牡丹亭》
-
描述:异质环境──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杜奋嘉《红楼梦》对环境的传移模写的绝妙之处,在于呈现出一种“心物同构”的交融美、统一美。“内外胥融,心物两契”,“举物即写心”①给人以和谐、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