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采邑制度述略
-
作者:吕文郁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采邑 西周时代 卿大夫 西周金文 政治制度 周代 周礼 铭文 西周王朝 发展阶段
-
描述:采邑制度作为分封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周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这一制度不仅对周代的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都有深远影响。研究周代采邑制度,对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
《通鉴》编修与史馆制度
-
作者:张新民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史馆制度 资治通鉴 范祖禹 刘知几 编修 我国古代 修史 王安石 中国史学史
-
描述:视为私撰,忽略了史馆制度给司马光提供的便利。全毓黻先生著《中国史学史》,已约略看
-
北宋的厢兵制度
-
作者:张德宗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王朝 藩镇割据 资治通鉴 军队 统治者 唐末五代 京师 王应麟 文献通考 公元
-
描述:,其厢使掌城郭烟火之事,而军旅渐有厢军之名。……(宋兴),而天下镇兵通谓之厢军。北宋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拥兵自重故态复萌,对藩镇之兵进行了拣选。精兵悍卒,选送京师,组建成禁兵。地方州军所剩,大都是老弱病残者,如何处置这些人,关系到新兴政权的稳定与否。南宋人吕中曾针对宋初拣择士兵一事评论说:“夫兵之冗不难于汰而难于处,籍其力于强
-
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
-
作者:卜宪群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公制 《周礼》 御史大夫 《左传》 秦汉 儒家学说 西汉后期 太尉 丞相 渊源
-
描述: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卜宪群秦汉以降的三公制是较为明确的,但秦汉及以上的三公制度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把太师、太傅、太保,或司徒、司马、司空视为三公。班固的说法与汉儒的解释
-
李覯论专卖制度
-
作者:王双 来源:北京财贸学院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李覯论专卖制度
-
周礼上的赋税制度
-
作者:成尔人 来源:北华月刊 年份:194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周礼上的赋税制度
-
校长应是良好制度的维护者
-
作者:姚树洲 来源:教育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校长 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 制度建设 和谐 学校发展 教师团队 发展目标 学校教育 工作实践
-
描述:校长是一校之长,是学校的领导,是学校的灵魂。作为校长,如何有效地率领自己的教师团队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得出以下三点感悟。
-
上计制度思想的兴衰
-
作者:黄晓兰 来源:集团经济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制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 制度起源 上计制度 兴衰 政治经济制度 《辞源》 中央集权 《周礼》 秦朝
-
描述:起源于秦朝时期,如孙楷在《秦会要·职官》的观点认为上计起源于秦朝;第三,上计制度起源于汉朝,《辞源》上的解释是“上计,汉制,郡国每岁谴诣京师,进计簿,谓之上计史。”后两种观点似乎牵强。上计制度的起源
-
古代的上访制度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百科知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访 古代 《周礼》 皇帝 中央 法律
-
描述:程序后,或者官员都不受理时,才可以敲登闻鼓向皇帝直诉。如果向皇帝“越级上访”,那么也构成越诉。拦轿申冤叫做“邀车驾”,属于“越诉”,唐代法律规定笞四十。明朝法律规定:告状者冲入皇帝仪仗,就可判死刑。随着京控者越来越多,明清两朝应对京控的措施也越来越严厉。明朝晚期每一朝皇帝都会出台严控京控的新政策。清朝规定,上访者只可敲设于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之外的“鸣冤鼓”,但不允许“邀车驾直诉”。 车辆左右行驶的由来 车辆一般靠右行驶,它起源于欧洲大陆规定当时军人和军队一律靠右侧行走。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军人都是左手持盾牌,右手执矛和剑,实行靠右侧行走的规定,双方在路上相遇时,可以从对方持盾牌的一侧走过,避免冲突和误会。后来,这项规定专用于交通上,并一直沿用下来。有趣的是,在当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车辆不是靠右侧而是靠左侧行驶。
-
制度不应是无情的
-
作者:卞文志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滞留时间 宿舍管理员 员工 农民工 媒体报道 妻子 骨折 流产 企业管理制度 冲突
-
描述:据媒体报道,2012年7月初,农民工李方学到妻子打工的工厂探望。因李方学在妻子宿舍滞留时间较长,违反了厂里"异性在宿舍滞留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的规定,宿舍管理员就怀疑夫妻二人在宿舍里干了"那种事"。双方在交涉时发生冲突,导致李方学手臂、鼻梁骨折,其妻李美姗在劝架时撞到墙上,怀孕3个月的她不幸流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