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云南教育发展和滇西扶贫开发
-
作者:罗霞 季征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推进云南教育发展和滇西扶贫开发
-
日语教育应是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完美结合
-
作者:段艳菊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语教学 理性思维 感性认识
-
描述:在外语教学中,属于理性思维一部分的语法教学一直被置于重要地位,而对属于感性认识范畴的教学手段如模仿、图片和视听资料等直观材料的作用则不太重视。文章从理性和感性的概念入手,分析日语教学中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
-
教育应是一种生活·选择·生长
-
作者:李志猛 来源:华夏教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家 乡村建设 生长 生活中 陶行知 信息选择 梁漱溟 晏阳初 生命个体 民族国家
-
描述:教育是生活。这一点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大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以及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早就给出了丰富多彩的论证。其实这个道理倒也简单,因为人毕竟是要生活在群体社会中的,人是要生活
-
江西麻姑山看不够的山水画
-
作者:孟路 来源:资源导刊(地质旅游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 江西 麻姑山 麻姑山 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 旅游 旅游
-
描述:作为一名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游离于家乡之外,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仰望星空,回忆家乡带给我的所有美好,以慰藉那颗期待的心。终于有一天,我回到了那里,再次目睹了她俊秀的容颜。
-
从抚州采茶戏的分类唱腔看其音乐特点
-
作者:李坛 王婧怡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 唱腔 唱腔
-
描述:抚州采茶戏在基本形态上属于歌舞类型小戏。因此,对于其唱腔结构的音乐分析,有助于从音乐角度提高对于南方,尤其是江西省花部系统各剧种之间的辨识。
-
从《牡丹亭》传播看传统戏曲的传承
-
作者:尹丽丽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描述:《牡丹亭》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和演绎,经历了全本、散出和改编本三种演出的形式,同时还经历了剧本结构、声腔、曲辞和表演的改编,传播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播丰富了戏曲舞台,同时也保护了古代的文化遗产。
-
青春版《牡丹亭》花开八年:“现在是看我们的最好时候”
-
作者:谢奕娟 来源:信息时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牡丹亭》杜丽娘头饰多达十几样。
《牡丹亭》戏服上的纹样为手绣。
□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
-
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
作者:黄晓涛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传承 传承 发展 发展
-
描述:,白先勇先生在舞台美术方面的现代化和昆曲演员的年轻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非常必要的,它让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并获得广大年轻观众的认可和追捧(这句哪里不具体?)。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昆曲的传承与发展的努力让古老的昆曲和现代理念进行了有效地融合,不仅使昆曲重获新生,还吸引了包括年轻人在内的众多观众的青睐。
-
从互文性角度看英译《牡丹亭》
-
作者:杨梅丽 来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文本 文本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不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牡丹亭》的几个英译本,通过分析文本中互文标志的翻译,揭示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
从《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戏剧冲突
-
作者:乔慧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西戏剧冲突产生 中西戏剧冲突产生 发展 发展 结局 结局 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 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
-
描述:通过对《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冲突的比较,揭示出戏剧冲突产生、发展和结局与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