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笠翁曲话
-
作者:李渔 来源:剧本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曲话 文字 琵琶 机趣 元人 道学 千字文 脚色 牡丹亭 百家姓
-
描述:词采第二曲与诗余,同是一种文字。古今刻本中,诗余能佳,而曲不能尽佳者,诗余可选,而曲不可选也。诗余最
-
王骥德的《曲律》
-
作者:洪欣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汤显祖 曲律 牡丹亭 作家作品论 审美特征 吴江派 戏曲史 传奇作品 古典戏曲
-
描述:汤之争作了理论的总结,而且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古典戏曲的发凡、审美特征及声韵格律,论述了作家作品。《曲律》继承、发展了古代曲论的成果,把戏曲
-
借言题曲论还魂
-
作者:洛地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死而复生 吴炳 柳梦梅 传奇 二十世纪 戏剧冲突 故事
-
描述:《题曲》,是明末剧作家吴炳所著的《疗妒羹》传奇中的一折,也是《疗妒羹》中最出名的一折,也可以说是吴炳的全部剧作《粲花别墅五种》——《绿牡丹》、《情邮记》、《疗妒羹》、《西园记》、《画中人》五个传奇
-
论《牡丹亭》的和谐
-
作者:辜霞 甄山川 来源:商品与质量(焦点关注)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
描述:本精神的和与中的.《牡丹亭》的和谐表现在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语言风格和人物的和谐、典雅与通俗的和谐、虚与实的和谐.
-
至情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
作者:梁秀玲 来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赏析 赏析
-
描述:《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它所描写的是一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对人的情欲有了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为受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而达到了传奇
-
为曲会上演出的《牡丹亭拾画》
-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文汇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为曲会上演出的《牡丹亭拾画》
-
牡丹亭:杜丽娘
-
作者:张小晶 来源:中华儿女(书画名家)(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
描述:牡丹亭:杜丽娘
-
“惊梦”(“牡丹亭”)
-
作者:孙怀昂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饰演
-
描述:“惊梦”(“牡丹亭”)
-
王骥德《曲律》与诗学传统
-
作者:解玉峰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诗学传统 曲律 沧浪诗话 曲学 诗学批评 诗教传统 词源 严羽 牡丹亭
-
描述: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词为诗余,曲为词余。今之词曲,即古之乐府(王骥德《曲律·杂论下》)。自觉地将词曲纳入到诗的传统之下,这不仅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多少反映了词曲创作的实际,因为词曲家们本身
-
“善感”与“细嚼”——从林黛玉赏曲谈起
-
作者:王涵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红楼梦 心理活动 林黛玉 听时 西厢记 回写 杜丽娘 现实世界 思想感情
-
描述: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