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973)
报纸
(391)
学位论文
(47)
图书
(35)
会议论文
(1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07)
地方文献
(76)
地方风物
(29)
宗教集要
(27)
才乡教育
(15)
红色文化
(4)
文化溯源
(4)
非遗保护
(3)
按年份分组
2014
(157)
2013
(70)
2005
(40)
2000
(17)
1997
(36)
1996
(24)
1992
(17)
1987
(14)
1983
(17)
1939
(2)
按来源分组
文献
(18)
文史杂志
(4)
商务印书馆
(2)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中国韵文学刊
(2)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桂海春秋
(1)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可道
元词
元刊本
古人
人论
孔子
园长
古代音乐\音乐史\中国\清代
妊娠期
司马光
吴道南
新创
尊德性
变古时代
审音鉴古录
身心脱落
天地神人
《汤显祖与玉茗四梦》
图书馆
价值转向
“道问学”
争辨
道
太极
“道通为一”
唐诗宋词
王益
失业救济金
围屋
首页
>
根据【检索词:道园学古录】搜索到相关结果
15
条
陆象山并未否定客观世界及其物质存在和变化
作者:
余雪真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
道
理
理
本
本
末
末
始
始
终
终
无穷
无穷
描述:
陆象山以“心”为观察、探索宇宙的枢纽.承认客观世界及万事万物的物质变化,即“
道
”和“理”,顾之则吉,逆之则凶。客观的物质变化,加之不可,损之不可,改之不可,舍之不可,要人自理会。
陆象山心学感悟
录
作者:
周世泉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象山心学
象山心学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内容构成
内容构成
历史影响
历史影响
描述:
多角度地分析了象山心学的生态环境,揭示特定时空象山心学产生的必然规律;从“人心(性)本质说”、“人心同一说”、“人心蒙蔽说”、“人心自救说”、“人心开发说”五个层面论述了象山心学的基本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评说了象山心学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所投射的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古
人论读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阴山学刊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读书
出书法
人论
古人
苏东坡
陆象山
涵泳
熟读
深思
自知
描述:
读书须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知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柅
园
有约———抚州一中110周年校庆掠影
作者:
暂无
来源:
临川晚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柅
园
有约 ———抚州一中110周年校庆掠影 □文/图晚报首席记者游中堂 央视星光大道周冠军———米粒。 校庆文艺表演。 平均年龄75岁的1958届学子给母校赠牌匾
陆象山孟子
学
之诠释
学
意涵
作者:
黄信二
来源:
当代儒学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孟子
心即理
本心
心性论
描述:
则於陆
学
中亦受重视的情况;在修养工夫方面,则将说明陆
学
中以明善为诚身前提的必要、明辨义利的方法,以及其中的知性辩证的属性。本文的目标除比较象山与孟子两人学问外,另一主要目的即欲透过两人学问的变化
刘壎的
古
赋理论与创作
作者:
刘建立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壎
古
赋
理论
创作
描述:
赋特色,也基本上能符合其理论要求。
陆象山论
学
之道
作者:
黄春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陆象山
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
论
学
之道
论
学
之道
描述:
本文阐述陆象山在“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下的为学之道。在为
学
要“先立乎其大”的前提下,除了运用“易简功夫”和独立思考外,着重探讨了陆象山“千虚不搏一实”的求实精神和治学方法。
朱子
学
在日本的发展
作者:
李廼扬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朱子
学
阳明学
正统思想
王阳明
华夷观念
朱熹
陆象山
孔孟学说
中国思想
性理学
描述:
李廼扬先生是旅居日本华侨,在京都市开有中文出版社。我校名誉教授。本文立足于日本、学术和出版,从儒学的年轮、宋理学的成立、朱子
学
与阳明学之比较、正统思想和华夷观念、日本诸子
学
的派别与和刻《宋明思想录
陈白沙“为
学
”思想研究
作者:
叶蓬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为
学
陈白沙
王阳明
湛若水
心学
哲学家
陆象山
探究
思维方法
手段
描述:
学
和行、学术和人格修养于一体的特点。正是在学术和做人一体的“为
学
”活动中,陈白沙通过自身对世界、人生的本性、规律的个体性的独特体验,展示了儒家为
学
的共同哲学意境。以“为
学
”为哲学活动中心是自孔子
陆象山知识
学
研究
作者:
庄庆信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陆象山知识
学
研究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