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094)
学位论文
(533)
图书
(118)
报纸
(97)
会议论文
(5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51)
地方文献
(143)
地方风物
(119)
非遗保护
(34)
才乡教育
(21)
宗教集要
(18)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69)
2013
(113)
2012
(142)
2009
(112)
2007
(110)
2006
(92)
2002
(53)
2001
(46)
1999
(45)
1985
(21)
按来源分组
江西社会科学
(8)
人民代表报
(2)
中国体育
(2)
地质力学学报
(2)
西部时报
(1)
工人日报
(1)
剧作家
(1)
基础教育论坛
(1)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1)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
(1)
相关搜索词
岩石包裹体
主体
司法职权
全运会
主体意识研究
法学概念
减轻学生负担
人性
社会责任
社会保障覆盖面
农村发展
作品
种类
特需服务
稀缺资源
大学生就业
国家档案馆
研究
性格
别号
人才培养
临川
礼记
音乐史
饮食
陆九渊
佛教观
诗歌
变法
首页
>
根据【检索词:主体意识研究】搜索到相关结果
21
条
应当重视陆象山
研究
(代序)
作者:
李国强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历史唯物主义
优秀传统文化
封建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
研究
历史
心学
描述:
应当重视陆象山
研究
(代序)
陆象山
研究
三题
作者:
李华青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心学
育人
育人
正直务实
正直务实
描述:
论述了一位构建“心学”大厦的先哲、一位作育人才的大师、一位正直务实的官员三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对陆象山进行了
研究
。
陈白沙“为学”思想
研究
作者:
叶蓬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为学
陈白沙
王阳明
湛若水
心学
哲学家
陆象山
探究
思维方法
手段
描述:
人”。忽略这一点,就无法把握陈白沙哲学精神的实质。这一点乃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陈白沙学术精神的核心所在。蔡元培先生说:“我国伦理学者,多实践家,尤当观其行事。”①这入木三分地抓住了包括陈白沙在内的儒者学和行、学术和人格修养于一体的特点。正是在学术和做人一体的“为学”活动中,陈白沙通过自身对世界、人生的本性、规律的个体性的独特体验,展示了儒家为学的共同哲学意境。以“为学”为哲学活动中心是自孔子以来的儒学传统。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②对此苟子的解释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③程颐进一步解释:“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④这道出儒家学术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实实在在有得于己,在于充实和培养自己人生路途中待人接物、守分尽责的高尚道德人格。滋养此道德人...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
研究
作者:
王柏寿
来源:
国民教育研究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哲学
教育思想
描述:
则就象山的教育思想加以评价,提出六 点价值及欧示,以作为教师精神修养的参考。
陆象山知识学
研究
作者:
庄庆信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陆象山知识学
研究
陆象山教育哲学的本体论思想
研究
作者:
顾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并无二致。陆象山对其本体论的论述基本
陆象山教育哲学的本体论思想
研究
作者:
顾春
来源:
教育史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陆象山教育哲学的本体论思想
研究
朱熹哲學
研究
進路
作者:
杜保瑞
来源:
哲學與文化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宋明儒學
理氣
格物致知
心統性情
程頤
陸象山
牟宗三
描述:
典詮釋的進路談朱熹學思的鋼要、從基本哲學問題的
研究
進路談朱熹學思的綱要、當代朱熹學
研究
專著的
研究
進路探析、當代朱熹學
研究
的爭議問題解析」等等,透過這些
研究
進路的澄清,使朱熹哲學的眾多面貌得以互涉關聯
陸象山知識學
研究
作者:
莊慶信
来源:
哲學論集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陸象山知識學
研究
战后日本阳明学撮要——宋明理学
研究
新成就之二
作者:
华国学
来源:
日本学论坛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阳明学
王阳明
李卓吾
近代性
王龙溪
理学
研究
陆象山
宋明理学
朱子学
合理主义
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对阳明学的
研究
取得一些新成就,这里仅就四个问题作一简单介绍。一、战后日本关于阳明学
研究
的一般状况;二、关于《阳明学大系》的出版;三、所谓“近代性”的争论;四、目前阳明学
研究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