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民族舞剧《牡丹亭》的特点与创新分析
-
作者:李珊珊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剧《牡丹亭》 舞剧《牡丹亭》 特点创新 特点创新 分析 分析
-
描述:感染受众,在舞蹈艺术的剧情中陶冶情操、感悟世事的艺术境界。
-
《牡丹亭》二元对立结构分析
-
作者:阿进录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 结构 结构 分析 分析
-
描述:《牡丹亭》通过生与死、人与鬼、虚与实、梦与醒、情与理以及意志与环境、情欲与伦理、理想与现实、自由与权威等无可避免的二元冲突结构的安排,探索了人性的奥秘,揭示了人性自由的本质。
-
芭蕾舞剧《牡丹亭》打另类牌
-
作者:暂无 来源:京华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许青红)中央芭蕾舞团昨天举行芭蕾舞剧《牡丹亭》的媒体见面会,导演李六乙和作曲郭文景都表示,另类将是《牡丹亭》的最大特色,尤其是颠覆了地狱的狰狞、恐怖,表达了人性的一面。据中央芭蕾舞团团长介绍,芭蕾舞剧《牡丹亭》通过西方芭蕾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和挖掘东方女性的内心世界。作曲郭文景表示
-
青春《牡丹亭》静迎百场戏
-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青年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摄影/许培鸿5月11日北京展览馆剧场上演———
著名作家白先勇曾铿锵告白,要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中国美好的东西”。由他担任制作人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台北首演以来,三年间已上演99场。5月11日至13日,该剧将登台北京展览馆剧场,迎来它的第一百场纪念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自台北出
-
初试牛刀 第一张牌:精华版《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江苏商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2004年8月20日,江苏省昆剧院由事业转制成企业,这是中国第一家企业型昆剧院。“不惑”之年的表演艺术家柯军,被任命为新生的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
上任第一天,当柯军翻开昆剧院账本时,不禁惊出
-
让昆曲“与时俱进”应该对经典“随心所欲”不妥——蔡正仁张静
-
作者:王剑虹 来源:新民晚报美国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二○一二版《牡丹亭》剧照 图TP
由史依弘、张军主演的2012版《牡丹亭》虽然已经演毕,但各种争论声依然不绝于耳,在一片赞美声之外,也有不少热爱昆曲的戏迷写出长文对音乐、唱腔、舞美、灯光各方面进行商榷。昨天,记者在上海昆剧团《景阳钟变》的排练现场,见到了曾观看过2012版《牡丹亭》的著名
-
“画中人”型故事探析
-
作者:臧卢璐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事类型 画中人 牡丹亭
-
描述:"画中人"是我国古代民间故事中一个有趣的故事类型,讲述被绘在画中的女子竟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走出画像,与凡间的男子喜结连理,表达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探讨《牡丹亭》里的画中人,以及汉族和壮族的故事异文,可以看出,该故事类型的形成受到佛教的影响,还与古人的灵魂观念和巫术思维有关。
-
《倩女离魂》与《牡丹亭》对比分析
-
作者:刘春华 来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剧情 剧情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 戏剧模式 戏剧模式 内容详略 内容详略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
描述:中心句:《倩女离魂》与《牡丹亭》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有很多共同或者相似之处,在戏剧模式及情节内容详略特别是语言运用上有不同。
-
《牡丹亭》“游园”片断分析
-
作者:李震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生活在明代政治上极为腐朽的时代,少有文名,中年中进士,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他政治上开明,思想上进步,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戏曲创作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他
-
《牡丹亭》的情节设置分析
-
作者:周鑫玉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情节设置 “情”与“理”
-
描述:充分体现了作为“至情”化身的杜丽娘对于“理”的反抗,突出了作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