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民族舞剧《牡丹亭》的特点与创新分析
-
作者:李珊珊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剧《牡丹亭》 舞剧《牡丹亭》 特点创新 特点创新 分析 分析
-
描述:感染受众,在舞蹈艺术的剧情中陶冶情操、感悟世事的艺术境界。
-
《牡丹亭》二元对立结构分析
-
作者:阿进录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 结构 结构 分析 分析
-
描述:《牡丹亭》通过生与死、人与鬼、虚与实、梦与醒、情与理以及意志与环境、情欲与伦理、理想与现实、自由与权威等无可避免的二元冲突结构的安排,探索了人性的奥秘,揭示了人性自由的本质。
-
“新”课与“心”课:从《闺塾》反思现代中学爱情教育
-
作者:张曲 来源:湖南教育(中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教育 《闺塾》 “心” “新” 中学 《关雎》 陈最良 牡丹亭
-
描述:《牡丹亭·闺塾》中陈最良先生讲解《关雎》,逐字注解之外,只拿圣人之“无邪”来训诫。面对春香质疑,又拿“多嘴”来斥责。对于爱情,老先生谈虎色变。“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痛苦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幸福,惟恐避之而不及。《关雎》给了杜丽娘爱的精神觉醒,
-
《牡丹亭》进朱家角课植园
-
作者:暂无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牡丹亭》进朱家角课植园
-
谈成教语文教法课的创新思路
-
作者:刘聪颖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法课 创新思路 “庖丁解牛” 文学作品 教学实践 《牡丹亭》 成人高等教育 中文专业
-
描述:中学进行宴习、见习。通过调查,我发现很多中学生并不热爱文学,本应在文学的氛围里享受浪漫和激情的中学生却不再有诗意的情怀。
-
《倩女离魂》与《牡丹亭》对比分析
-
作者:刘春华 来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剧情 剧情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 戏剧模式 戏剧模式 内容详略 内容详略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
描述:中心句:《倩女离魂》与《牡丹亭》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有很多共同或者相似之处,在戏剧模式及情节内容详略特别是语言运用上有不同。
-
《牡丹亭》“游园”片断分析
-
作者:李震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生活在明代政治上极为腐朽的时代,少有文名,中年中进士,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他政治上开明,思想上进步,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戏曲创作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他
-
《牡丹亭》的情节设置分析
-
作者:周鑫玉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情节设置 “情”与“理”
-
描述:充分体现了作为“至情”化身的杜丽娘对于“理”的反抗,突出了作品主题。
-
《牡丹亭·惊梦》分析
-
作者:余曾穗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牡丹亭·惊梦》分析
-
《牡丹亭》的文化结构主义分析
-
作者:阿进录 来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复生模式 复生模式 文化分析 文化分析
-
描述:《牡丹亭》并非汤显祖独创的作品,此前已有类似结构和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同一深层结构和主题的不同处理,分别依附在各自所处时代的文化之上,其嬗变演化过程揭示出一个原始题材和结构的价值转换。本文试图运用文化结构主义批评方法,讨论其共同的主题与结构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