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南柯记》的荒诞特征
-
作者:田松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南柯记》 荒诞派戏剧 荒诞性 试论 戏曲创作 唐人传奇 古典戏曲 《秃头歌女》 不合情理 人物性格
-
描述:“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欧美戏剧史上 一个重要派别。但是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表 现方法在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创作中早已 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我国古代的荒诞戏 剧与西方的“荒诞派戏剧”在剧情构筑、主 题传达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 异是由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所决定 的。$$ 一、“荒诞”的含义及其在
-
王临川集 下
-
作者: 宋 王安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王临川集 下
-
王临川集 上
-
作者: 宋 王安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王临川集 上
-
试论李渔的观众理论
-
作者:潘丹芬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众 一度创作 二度创作 三度创作 牡丹亭
-
描述:理、观众的作用等方面。李渔谈观众论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创作论,所以观众论与创作论紧密结合,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三度创作阶段都有不同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李渔观众论在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上表现出独特的一面。李渔观众理论填补了我国戏曲接受理论的空白,尽管时代变迁,戏曲发展的历史证明了李渔个别观点的局限性,但他在观众理论中体现出的重视观众的可贵精神,以及很多理论主张,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以观众的接受为起点和终点,在继承昆曲美学意蕴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两岸三地获得巨大成功。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思想和改编方法,印证了李渔观众理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
试论《牡丹亭》中的情
-
作者:孙文静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试论《牡丹亭》中的情
-
试论疑问句的表情功能
-
作者:王海洋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疑问句 表情功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反问句 毛泽东 《威尼斯商人》 《三国演义》 口语 《牡丹亭》 沁园春·长沙
-
描述:试论疑问句的表情功能上海/王海洋狭义疑问句与反问句、设问句一样具有多样的表情功能,并且疑问句的表情功能与其问疑求答的方式有很大关系,现列出以下几种略加说明。一、问疑而无法求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试论《牡丹亭》的语言
-
作者:于汀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封建礼教 语言 个性化 性格 柳梦梅 人物形象 感染力 感情
-
描述:《牡丹亭》的曲文绚烂多彩,说白通俗流畅;于刻划人物、点染景色、抒发感情中,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蕴含着深厚的感情。《牡丹亭》的曲、白,于写人、状物中,显得准确贴切、优美形象、简明通俗、个性化,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牡丹亭》以其准确、贴切的语言,把剧作的主人公杜丽娘的成长过程,简要而明晰
-
试论“牡丹亭·闺塾”
-
作者:杨白桦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196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试论“牡丹亭·闺塾”
-
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性质
-
作者:李曼立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性质
-
试论《牡丹亭》的悲剧实质
-
作者:王学敏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悲喜剧 悲喜剧 悲剧 悲剧 实质 实质
-
描述: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