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关于民族舞剧《牡丹亭》的特点与创新分析
作者:李珊珊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剧《牡丹亭》  舞剧《牡丹亭》  特点创新  特点创新  分析  分析 
描述:感染受众,在舞蹈艺术的剧情中陶冶情操、感悟世事的艺术境界。
《牡丹亭》二元对立结构分析
作者:阿进录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  结构  结构  分析  分析 
描述:《牡丹亭》通过生与死、人与鬼、虚与实、梦与醒、情与理以及意志与环境、情欲与伦理、理想与现实、自由与权威等无可避免的二元冲突结构的安排,探索了人性的奥秘,揭示了人性自由的本质。
与曲的分与合
作者:张宏生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辫体  明清之际  牡丹亭 
描述:现。王士旗本人在对《倚声初集》中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也非常称赞词与《牡丹亭》所发生的种种联系。这说明,王士禛和他的同时代人,虽然具有辩体的迫切性,但长期的惯性和操作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使得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而提醒我们要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来进行讨论。
与曲的分与合:以明清之际词坛与《牡丹亭》的关系为例
作者:张宏生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辨体  辨体  明清之际  明清之际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现。王士禛本人在对《倚声初集》中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也非常称赞词与《牡丹亭》所发生的种种联系。这说明,王士禛和他的同时代人,虽然具有辨体的迫切性,但长期的惯性和操作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使得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而提醒我们要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来进行讨论。
《奼紫嫣红》编舞技法与舞结构分析
作者:廖抱一  来源:运动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审美意象  象徵法  虚实相生 
描述:学思惟,且应和中国历史时空观之舞蹈内涵。
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的意象分析——兼与《牡丹亭》
作者:张晓玲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冬天的故事》  莎士比亚  《牡丹亭》  意象分析  波希米亚  西西里  国王  王后  传奇剧  里昂 
描述: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的意象分析——兼与《牡丹亭》
目的论理论下的《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负载对比分析
作者:缑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目的论  牡丹亭  文化翻译  比较研究 
描述:之与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的两部英文全译本进行文化层次上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取得怎样的效果。研究表明:文化翻译是一种译者目的为主导的的跨文化交际
《牡丹亭》续探考
作者:赵天为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牡丹亭》续基本叙杜丽娘和柳梦梅姻缘后事,但是,汤显祖原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到此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借古喻今、寄托怀抱,同时也将一部“生生死死为情多”的《牡丹亭》,变成了一曲忠臣义仆、清官
《倩女离魂》与《牡丹亭》对比分析
作者:刘春华  来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剧情  剧情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  戏剧模式  戏剧模式  内容详略  内容详略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描述:中心句:《倩女离魂》与《牡丹亭》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有很多共同或者相似之处,在戏剧模式及情节内容详略特别是语言运用上有不同。
《牡丹亭》“游园”片断分析
作者:李震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生活在明代政治上极为腐朽的时代,少有文名,中年中进士,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他政治上开明,思想上进步,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戏曲创作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