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艺术资讯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讯  艺术  中山纪念堂  慈善机构  紫钗记  剧团  公益金  演出 
描述:香港鸣芝声剧团《新紫钗记》与《帝女花》 时间:2010.7.5-2010.7.6 地点:广州中山纪念堂 鸣芝声剧团于1990年成立,是一个拥有85位团员之大型粤剧团,每年平均演出100多天。曾为多个慈善机构如公益金、保良局及东华三院等筹款活动义演,并经常于港九新界多个表演场地作公开演出。
当代戏曲创作如何实现艺术与市场双赢初探:以昆曲青春版《牡丹
作者:周黎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改革  改革  艺术  艺术  市场  市场 
描述:随着戏曲观众的流失,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戏曲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年青观众群。本文以近年来在上座率及口碑上均取得较好成绩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和黄梅戏《徽州女人》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重新建构与艺术碎片化:《牡丹亭》文鸯的两种建构方式及其差异
作者:刘毅 王省民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建构方式  建构方式  重新建构  重新建构  碎片化  碎片化  艺术  艺术  意义结构  意义结构  戏剧文本  戏剧文本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 
描述:加到对《牡丹亭》的诠释上,赋予这部名剧某种完全不同的意义。
五载青春梦牡丹:古老艺术的时代气息
作者:陈玲玲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时代气息  艺术  青春梦  戏曲舞台  戏曲演员  文化精英  两岸三地 
描述:戏曲舞台上历演四百余载而不衰的《牡丹亭》,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瑰宝,演出《牡丹亭》是每个戏曲演员的梦想。我院携手白先勇老师联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制作了昆剧青春版《牡丹亭》,我有幸参与其中饰演杜母一角
古老的艺术 现实的生活 《紫钗记》排练小记
作者:黎安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艺术  排练  生活  传统程式  真情实感  昆曲  人物 
描述:更体现人物的真情实感。
《西厢记》与《牡丹亭》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分析
作者:卢晶晶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描述:揭示出王实甫、汤显祖二人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社会现实原因。
《牡丹亭》出评(上)
作者:邹自振 董瑞兰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思想  思想  艺术  艺术  评析  评析 
描述:",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牡丹亭》出评(下)
作者:邹自振 董瑞兰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思想  思想  艺术  艺术  评析  评析 
描述:",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戏曲意象初探(一)
作者:方李珍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象化  戏曲意象  文学意象  牡丹亭  信物  舞台美术  手法  爱情  舞美设计  情感 
描述:蒋寅先生在《物象、语象、意象》①一文里指出,意象一词由于语义的感性化,导致了学术上的众说纷纭,甚至于观点南辕北辙,无从对话,因而只有在对意象的概念完全界定清楚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其理论体系。这似乎有些悖
红楼景物语言绘颦儿
作者:邹光椿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雪芹  《牡丹亭》  语言  《红楼梦》  林黛玉  景物  出乎其外  景语  艺术形象  手法 
描述:之情。明代胡应麟则结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4)曹雪芹对于传统手法成竹在胸,《红楼梦》中多层次、多侧面地以景寓情来雕塑作者笔下的第一宠儿──林黛玉,让颦儿与景物语言如影随形似地浮现在读者面前